拜占庭的陷落
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即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帝制国家。核心地区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领土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极盛时领土还包括意大利、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高加索和北非的地中海沿岸。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拜占庭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窿为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窿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窿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三个阶段
随着年轻苏丹的即位,风雨飘摇的东罗马帝国面临灭亡危险,在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终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欧洲甚至世界格局都被重新改写。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主要内容
穆罕默德二世(-),奥斯曼土耳其苏丹(1444-1446、1451-1481),军事统帅。穆拉德二世第四子。他是历史上最以尚武好战著称的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是世界史上很有影响的一代雄主。
1453年率军攻占君士坦丁堡,灭拜占庭帝国,并迁都于此,改称伊斯坦布尔。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征服塞尔维亚、波斯尼亚、阿尔巴尼亚、黑塞哥维那和摩里亚(伯罗奔尼撒半岛)。在威尼斯-土耳其战争中,夺取爱琴海大部岛屿,并一度攻抵威尼斯近郊。向东先后征服小亚细亚的詹达尔奥卢公国、特拉布松帝国、卡拉曼公国及黑海北岸的克里木汗国,把东部疆界扩至幼发拉底河,创建庞大的奥斯曼帝国。以“征服者”著称。1481年准备出征罗得岛时被长子毒死。重视文化教育,曾颁布帝国最早的法典。
人物简介
穆罕默德二世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宽容给人以深刻印象。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几乎完全是受他的恩赐而存活了下来;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职位得以保留。穆罕默德二世命令牧首把一些基督教的文献翻译成土耳其语。他甚至从威尼斯请来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詹蒂利·贝利尼来为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场所制作壁画。除此之外,穆罕默德二世还使用了罗马皇帝的称号,以增加他在帝国欧洲部分领土上的统治的合法性。
在穆罕默德二世在位时期编成了奥斯曼帝国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一重要工作后来在苏丹塞利姆一世和苏莱曼一世(“立法者”)时代终告完成。
1453年5月攻占拜占廷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以其穆罕默德二世在战场上为首都,并改称伊斯坦布尔。穆罕默德二世以法蒂赫(征服者)著称,在位期间大事征战,扩张领土。最大的成绩是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终结了千余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在欧洲,先后将塞尔维亚(1459)、摩里亚(1460)、波斯尼亚(1463)、阿尔巴尼亚(1479)并入帝国;在亚洲,灭詹达尔奥卢公国、特拉布松帝国(1461)、卡拉曼公国(1466),打败白羊王朝的乌宗·哈桑(1473),统一了安纳托利亚。继而于1475-1477年确立了对克里木汗国的宗主权。
穆罕默德二世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在伊斯坦布尔等地建立学校、图书馆、医院及清真寺多处。以其名义颁布的法典是帝国最早的法典。
功绩
这篇所述的事件,在茨威格眼中恐怕是一次悲剧,基督教世界的一次惨败,而这惨败却恰恰是由于他们的互相猜忌而导致。茨威格毫无顾忌地赞美这位土耳其苏丹征服者的智慧和勇气,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他也痛斥了他的凶残。此篇尤其精彩的是,茨威格使用了文学的手法,记述了那座被忘却的城门“凯尔卡门”的失陷,从而让君士坦丁堡的悲剧,更显出十足的戏剧性,让人为英雄们的大意扼腕。而圣索菲亚大教堂也是此篇的一个中心,感人的战前弥撒和战后所遭到的劫掠以及被改成清真寺,则现出了历史的残酷与顽皮。
作品分析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