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铁人——王启明
制作组: 薛丽群戴芙蓉
姚洁雪王玮
李罗兰胡焱
张婷赵婷
基本资料
姓名:王启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1937年9月
籍贯:浙江湖州人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现任职务:大庆油田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地质师
个人简历
时代的先锋王启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78年入党。他先后主持参与了大庆油田实现稳产高产的八项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参加并组织了40多项科研攻关课题和大庆油田“七五”、“八五”、“九五”开发规划编制研究,多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20世纪60年代,他提出的“高效注水开采方法”,开创出中低含水阶段油田稳产的新路子。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进行的“分层开采、接替稳产”开发试验,使水驱采收率提高了10%至15%。20世纪90年代,他组织实施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稳油控水系统工程”结构调整技术,创立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控液稳产”的新模式。
个人故事
一、长中国人志气,敢为天下先
1961年,王启民怀着一腔献身祖国石油事业的热血,来到“荒原一片篝火红”的大庆油田会战工地,开始了攀登油田开发科技高峰的艰辛征程。当时,油田正处于极端艰难的创业时期。有外国专家断言:像大庆含蜡这么高的油田,中国人根本没能力开发。刚刚分到油田地质指挥所的王启民,内心受到极大震动。
为了解决这个重大难题,王启民决心在实践中找答案。他一头扎进井场,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蓬里,与现场工人。技术人员一起取资料,搞分析,进行实验。
通过他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他对当时油田开发的主要理论——温和注水,提出了质疑。
试验小组在王启民的带领下,选择了一口含水已达60%的油井进行试验。奇迹出现了:该井日产量由原来的30多吨猛增到60多
吨,而含水则下降了。油田推
广他们的经验,培养出三百多
口日产百吨以上的高产井。从
而打破了国外“温和注水、均
衡开采”的传统观念,创出了
油田中低含水阶段保持油田稳
产的路子,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二、为打开地下大门,不顾个人安危
王启民认为,要使油田持续高产稳产,必须有一整套油田开发方法及配套的工艺技术做保证。
为此,从1970年开始,他率队到中区西部进行长达10年的接替稳产试验。3000多个日夜,他和工人们一道施工作业,逐井取样化验,分析数据,经常一干就是一个通霄。夏夜,蚊虫成群,一巴掌打在身上,满身是血点。冬季,帐蓬里结满了冰,冻得人们筛糠般打冷战……王启民10年前在野外作业时落下的风湿病逐渐加重,发作时疼得额头直冒虚汗,虽然整天“罗锅”着腰,却连自己的鞋带都系不上。有一段时间,风湿病转移到眼睛上,引起虹膜炎,两只眼球血红血红的。
三、团结协作,淡泊名利
1997年1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
气总公司授予王启民首届“铁人科技
成就奖”金奖,以奖励他多年来在大
庆油田开发中作出的突出贡献。面
对鲜花和掌声,王启民表示:“我取
得的每项成绩都包含着油田许多科技人员和现场工人的心血,我只是他们的代表,是代表他们领奖的。”对于总公司发给他的10万元奖金,他自己一分钱没要,而是用作科研奖励基金,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搞科研。每搞一次现场试验,每担一个科研课题,他都博采众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
荣誉
朴王启民实无华的王启民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40多项课题研究,主持了8项重大专题研究和实验任务,取得成果38项;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13年被评为大庆市(局)劳动
模范;
1985年被国家人事部命
名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
专家”;
新时期铁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