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在飞行员前面的人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担负着研究飞行员生理、心理如何适应飞行环境,装备如何适应人体生理、心理活动规律的双重任务。近年来,该所适应空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发展的要求,围绕新武器装备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开展科研活动,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实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并相继转化为战斗力。初夏时节,笔者走进这个研究所大门,来到被飞行员誉为“‘飞’在飞行员前面的人”的群体中,采写了他们在科研攻关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攻克供氧难题
2002年春,当使用某新型制氧技术的国产新型飞机直上蓝天的消息传到研究所时,主持这个课题研究的肖华军博士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标志着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们20年辛勤攻关的汗水终于结出了硕果:解决了飞行员长时间飞行供氧的重要技术难题。
氧气,远程作战中飞行员的生命之源
为了保证战斗机飞行员的生理需要和作战能力,飞行条例规定,战斗机飞行员飞行到一定高度就要用氧,防止因缺氧影响飞行员的操纵。因此,对于战斗机飞行员来说,氧气几乎是“全程使用”。
1999年10月1日,人民空军的空中编队亮相和全国人民的检阅,标志着人民空军的作战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飞机远距离作战是空军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而飞行员长时间供氧仍是制约远程作战的一个障碍。飞机有油喝,飞行员没氧吸同样不行。航空环境生理研究室主任肖华军博士在所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向空军有关部门递交了“请战书”,决心向世界航空医学上这一前沿课题进军。上级机关很快向研究所下达了新型飞机氧气系统生理卫生学研究的任务书。
肖华军是个有心人。早在80年代初,当他看到美国、英国空军的飞机经过空中加油后,长途飞行10多个小时对叙利亚等国家进行空中打击的消息时,他就反复琢磨一个问题:空中加油技术的运用,使飞机实施远距离打击的用油问题解决了,那么,飞行员分秒不可缺少的氧气如何解决呢?传统的飞行中,战斗机飞行员都是呼吸由地面设备生产后装上飞机的气氧,只能维持有限时间的飞行,制约了空军的远程飞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方军事发达国家先后研制了许多种供氧设备。为了掌握这一前沿技术,他着了迷似地追踪国际发展动态,日积月累,肖华军几乎收集并占有所有的相关资料和技术信息,对各种设备的优点和缺点了如指掌。
解决飞行员远程用氧问题,采用液氧供应是比较快捷的一种方式。1公斤液氧可以获得360~850升氧气。同样的体积,使用液氧的飞机航程,要比使用气氧大一些,可以保证续航2小时左右。然而,由于液氧的蒸发率高达20%,且易燃、易爆,制造成本高、条件苛刻,并不是最佳方案。在肖华军的资料里,记录着这么一个事例:某国空军在一次使用液氧飞行时,飞机飞到距基地较远的地方后,因气象原因无法再次起飞,第二天液氧挥发得一干二净,指挥部只好另派飞机从基地送来液氧,才解返程的燃眉之急。如果发生在战争状态下,这就意味着失败!
难道就没有更可靠的技术、更先进的供氧手段?肖华军反复查阅世界各国空军的航空供氧装备资料。他发现,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某国就探索了机上制氧技术。他们先后经过对电解水制氧、氟矿物制氧及电化学制氧等技术比较后,首先对分子筛制氧系统进行全面开发。70年代末,随着B-1飞机和加油机的出现,传统的飞行员供氧方法制约远距离飞行的弊端更为突出。某国陆海空三军迫切希望采用机上制氧技术取代对任务有限制的液氧系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发展,这项技术终于成功地运用在高性能作战飞机上。
作为中国唯一的航空医学研究所,如果不能让我们的战机用上先进的制氧系统,就是我们的失职!面对一无样机,二无经验的重重困难,肖华军决心研制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机上制氧设备。他的课题计划得到了上级机关和所党委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多次安排他到国外考察、学习,老一代科学家、所张政委不断地给他“打气”:看准了,论证充分了,就大胆向前冲吧,我们是你的坚强后盾。研究出新成果,加快我军装备发展,就是讲政治,全所各机关单位都会为课题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
试验,不找到最佳方案不罢休
肖华军是个“工作狂”。新型制氧系统生理学要求研究完成后,为了论证其可靠性,他常常一头扎进实验室就忘了回家。一天,时针已指向凌晨2点,肖主任的爱人范燕宁教授看他还没有回家,就悄悄地来到实验室想看个究竟,隔着窗户玻璃,她看到肖华军和他的同志们围在一起正聚精会神地讨论着,身为大学系主任的她心里知道,肖华军已进入忘我状态,她心痛他,又不忍心打忧他,就悄悄地离去了。
肖华军和课题组的同志们配合航空工业部门马不停蹄地探索着,一组组实验完成了,一个个技术关键攻克了,一个个学术观点提出了,一个个理论限制突破了……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国首台机载制氧系统样品机终于问世了。
“飞”在飞行员前面的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