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教学设计
《浪之歌》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人为本。因此我决定运用“想象画面、感受意蕴”为主要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以大胸怀导引学生透视爱情、化解爱情、超越爱情,从个人之爱到人类之爱再到与大自然和谐之爱,力求使点拨如风过林梢,枝叶妖娆而天籁无声。教材分析
《浪之歌》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是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这首散文诗巧妙地融合了东方语言的灵动、形象和西方语言的哲理、思辩。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作者借海浪的形象含蓄而热烈地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理解海浪的形象及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同时,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蒙胧期,而作品中的“爱情”对于学生来说,似乎也是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学生会不会畅所欲言,诠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这是我备课时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处理爱情内容时,化爱情于汉语言,化汉语言于爱情;立足
语文本体,上出语文味儿中的爱情,和爱情中的语文味儿;力求给人强烈的语文美感和醇厚的情爱质感,在不知不觉之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净化学生的情爱感受力。
教学目标:1、掌握理解“海誓山盟,炽热, 祷词,执拗”等词语。
2、掌握一定朗读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感受海浪的形象。
3、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教学重点:掌握一定朗读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诗文,感受海浪的形象。教学难点: 对诗歌中炽热爱情的理解与祖国深情厚爱的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1课前配乐播放黎巴嫩海岸风光。 2介绍作者: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一个名为黎巴嫩的国家的旅游风景图,也许大家对这个国家并不熟悉,可是在这个国家却有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娇子”纪伯伦。出示投影: 纪伯伦,黎巴嫩人。阿拉伯现代文学奠基人。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3导入:也许是诗人的祖国有着面长的海岸线,浩瀚的大海和阵阵的涛声总会拨动诗人那可敏感的心,在纪伯伦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大海的意向。投影:“海水挥发,蒸腾,汇积成云,飘在天空。那云朵在山山水水之上飘摇,遇到清风,则哭泣着向田野纷纷而落,它汇进江河之中,又回到大海──它故乡的怀
抱。选自《泪与笑》我永远在沙岸上行走,在沙土和泡沫的中间。高潮会抹去我的脚印,风也会把泡沫吹走。但是海洋和沙岸,却将永远存在。选自《沙与沫》今天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海去聆听一首“浪之歌”(板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词小提示大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字炽热(chì) 祷词(dǎo)
执拗(niù) 馈赠(kuì ) 憔悴(cuì) 真谛( dì ) 长吁短叹(xū) 海誓山盟(méng) 夜阑人静(lán) 彻夜不寐(mèi)
2 默读课文体会:海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浪之歌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