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遗新活力
中国非遗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如今正与我们渐行渐远。非遗如何进行当代创新,长久地存活下去?为什么很多传统文化仅停留在博物馆里,能够真正进入到生活少之又少?是非遗自身没有足够的生命力继续发展下去吗?又该如何让非遗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只要非遗“活着”就是最大的保护,创新是非遗的新血液。
创新,并不意味着脱离传统
非遗的创新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而继承的关键则是其继承的完整性。不但要完整地继承非遗工艺,更要深刻地了解非遗的历史,包括非遗技艺发展演变的过程。事实上,非遗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代从事这些技艺、表演的传承人在继承中又会将自己的体会、经验融入其中,所创作的作品也必然留下时代的印记和元素。比如,唐代玉石摆件和当今的玉石摆件,其本身材质的年代和质地都是一样的,真正区分他们的只是工艺技术。每一代传承人的创作一定会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特征,非遗的基因是不变的,但在这不变中,时代的倒影又会汇入非遗传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非遗传承恒定性和流变性的统一。
在今天,活态流变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特征。过去的非遗是适合当时社会生活的产物,而今天要让非遗“活着”重新回到当代生活中,必然需要站在今天社会的审美和需求角度来创新地继承非遗技艺。
在我们的生活中,“非遗”总是以物质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而物质形态的东西,经过一定的时间,往往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要想让非遗永久传承,就要有一代又一代的传人掌握其生产流程、制作工艺、储存技术,确保一批又一批新产品不断问世。而且,为了让非遗充满魅力,被年轻人所喜爱,不致因面孔陈旧令人生厌,还要加大创新的力度,在非遗中注入新的元素,包括新的内容、形式、手法,或者新的颜色、形状、味道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坚守,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也逐渐开始对其材质和技术进行改良创新,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成为非遗传承者,打造更多以非遗为原型的创新产品,让非遗文化更长久地留存并流传下去。
当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司长马文辉说:“我们要对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非遗传承人要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然后再进入市场。”
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内画”的实践为例,传统的“内画”艺术主要生产各类的鼻烟?夭?品,但鼻烟壶早已丧失了实用性。现如今需要在保留传统工艺和绘画技艺的同时,研发一些新样式和新功能的产品,这样才能使这一传统非遗项目在现代市场竞争下获取生机。目前,该项目设计生产了一些精美的女性化妆盒、各类香水瓶、微型的个人肖像瓶及其他观赏性强又兼具实用性的新产品,将鼻烟壶的原有功能进行转变,赋予它新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这些产品远销欧美等地,受到人们欢迎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天传统非遗介入当代生活需要依靠成熟的市场运作体系,需要合适的传承人、艺术家、设计师、企业家、金融家来共同参与合作,需要对接合适的商业品牌,需要选择合适的契机进行文化传播和市场运营。在尽量保留非遗手工艺的原貌和视觉特征基础上,按照当代审美意识和生活需求方式,来进行非遗手工艺的融合创新,为当代生活注入具有传统审美和工艺特征的非遗用品。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就是“非遗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在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
中国非遗新活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