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要有家者初见耿莹是在她的家中,78岁的年纪并没有给人以服老之感。满屋的书籍体现出她是一位爱读书的人,传统文化、量子力学等她都有涉及。她为人很低调、谦和,有一种实干家的劲儿。在相熟的人口中,她是值得信赖的“耿大姐”,在兰州大学学生的眼中,她是和蔼可亲的“耿奶奶”。耿莹笑着说:“我自己就是一位没读过什么书的老太太。”
谈非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耿莹创办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有10年的时间,她告诉《经济》记者,当初历经万难创办基金会,就希望它能像“小灯泡”一样,24小时亮着。“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孩子们玩累了,想回家了,想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了,基金会都能帮助他们照亮回家的路。”
10年前,耿莹就提出以兰州大学为中心,鼓励大学生重走丝绸之路。“多则3个孩子,少则两个孩子,利用暑假时间,从甘肃省境内开始走。”这样坚持了10年,每年耿莹都会收到这些大学生给她写的信,“信中的文字表达出孩子们的欢呼雀跃,感觉丝绸之路就在脚下。”今年,他们要走出国门,去丝绸之路上的哈萨克斯坦,“我心里无比欣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点点扩大领域。”
耿莹表示,每年基金会都会资助一些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生。“这些学生没让我失望,每年回来都会给我很厚的一摞调研报告,包括每一分钱花在哪儿,给了谁,有怎样的收获。”
试想一下,每个做非遗的人都能沉下心来,深挖下去,那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当记者问及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时,耿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活”起来应该就像星星之火,这些小火苗被吹到哪里,哪里就能燃起来,由点及面,最终形成燎原之势。“我想这是最好的办法。”
耿莹提醒说,我国非遗现在处在的发展阶段是,很多传承人自己家的孩子都不愿学习,还谈什么传承。“承、传是现在的重点,没有承,何来传?”
社会上介入非遗的组织机构也很多,耿莹建议,要对非遗有深刻的认识,要给非遗立规矩,讲承传。
所谓立规矩,就是树立一条红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减。出台相应法律,让民间组织、社会人士知道到底该做什么,如何做。像即将消失的技艺或者传承人,重点是要抢救。对于有技艺但没市场的非遗产品,要告诉他们怎么做,怎么找到目标群体。比如,解决虎头鞋怎么缝,缝了之后给谁穿的问题。对于不愿传承的传承人,要做工作,讲大义。
谈文化:要有家国情怀
耿莹是一个喜欢把复杂事情简单化的人,在她看来,“文化就是生活,是人类创造生活的总和。”
以文字来说,西方的语言是语音文字,东方的语言是语义文字,每个汉字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国”“家”这两个汉字,小孩们都知道,在家要尽孝,对国要尽忠。对干部来说,当了官了,其背后就有更深一层的责任和使命。“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耿莹说,这是其背后的专属故事。而Country,仅仅是一个单词,背后没有任何意思。
那时候坐板凳,现在坐沙发,用筷子吃饭、喝茶等都是文化。
现在有个比较火的词叫“文化自信”。何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从哪儿来?“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不知道,还谈什么文化自信。”耿莹表示,中国的文化自信来自四座宝山。
第一,是文化这座宝山,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始祖伏羲开始,定了中国的天根道魂。用他们的智慧把人类带进了中原,进入了农耕文明。这才让现在的人不用冒着生命危险去抢,能用从
文化要有家国情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