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乐曲的分类漫谈
传统琵琶曲中,按分类依据的不同,有多种分类,如:根据乐曲的速度特点而分为慢板乐曲、快板乐曲。根据乐曲的结构特点而分为琵琶小曲、琵琶套曲,本文所指的文曲、武曲、文武曲,则是根据乐曲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特点的一种分类。在通常的分类中,一般分为文曲、武曲、大曲,大曲当与小曲相对应而言,乃是以乐曲规模、篇幅为依据的一种分类方法,与文曲、武曲并列,似乎不甚协调,因此,主张用文武曲代之,因为在大曲的含义之中,还包括这是属于兼具文曲、武曲特点的意思,所以,在此称之为文武曲。在中国传统琵琶乐曲中,文曲、武曲之由来似已相当久远。
一、文曲
琵琶文曲,指的是以抒情优美、简朴动人的旋律,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生动展示令人向往的意境的乐曲。如《浔阳月夜》《月儿高》《青莲乐府》《飞花点翠》等。
琵琶文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抒情性和写意性。抒情性,就是着力于内心思想感情的深入挖掘和表达;写意性,就是善于用概括性的手法展现深邃的意境,使人身临其境地融化于音乐的艺术境界之中。在传统琵琶文曲中,有些乐曲偏重于景色的描绘,如《浔阳月夜》《飞花点翠》等;有些乐曲以人物内心感情的表达为主,如《塞上曲》等;也有既写景也写人的内心感受的情景交融的,如《青莲乐府》等。在对这些乐曲进行理解时,乐曲标题固然是一个重要依据,但是不能仅限于乐曲标题的狭小范围,而应当从宏观着眼,扩大到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背景、环境;气氛、格调以至精神面貌。如《塞上曲》,如果只从各段小标题看,好像是在描绘王昭君于历史情节演变中不同阶段的苦闷、怨恨、悲切、忧伤、思念等思想感情,因此,有些琵琶演奏家刻意雕琢王昭君的如泣如诉的哀怨之情,全曲演奏得轻柔婉转。但是,如果进一步挖掘该乐曲的内涵的话,全曲除了充满令人深受感动的哀怨情绪外,还应表现时而抑郁、时而开朗的情调,哀怨中有激愤之情,忧伤中有思念祖国家乡之意,应当表达女主人公复杂的思想感情,体现一种格调更高的情操。
琵琶文曲在演奏上,常用推、拉、吟、揉、擞、打、带、轮指、泛音等技法,并将虚音与实音作恰切的配合进行。在琵琶演奏中,擞、打、带等技法只靠左手指?|弦发音,称为“虚音”;而双手配合弹奏的吟、揉、推、拉、泛音、轮指等指法则称为“实音”。
二、武曲
琵琶武曲,指的是用形象鲜明的音乐语言,来表现一定故事情节的、气势较宏伟、结构比较庞大的乐曲。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满将军令》《水军操演》等。
琵琶武曲在乐曲格调上的特点是叙事性和写实性。叙事性,就是武曲往往采用类似章回小说或戏剧分幕分场连续叙述的手法,来表现某些故事情节。写实性,就是武曲重于状物,常以绘影绘声、有起有结的手法,来演叙戏剧性的内容。如《海青拿天鹅》《十面埋伏》等,这些乐曲在刻划形象上有声有色,绘形绘影,起落分明,常给人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然而,近代琵琶演奏家如卫仲乐先生等人有“武曲文弹”之说,其含义在于:武曲虽需相当高的技巧功夫来铺叙情节内容,但切不可忽略乐曲内容刻划所必须之表“情”。“文弹”就是为了纠正武曲演奏中,重技巧轻表现、重状物轻神情的偏向而提出来的。其宗旨是武曲的演奏必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正如卫仲乐先生指出的:“‘武曲文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其中的‘武’。但这个‘武’,决不是表面的,而是要靠更深刻的内在功力和在演奏技术上的用之得法。弹
琵琶乐曲的分类漫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