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圣人范仲淹(连载14)
一天上午,范仲淹正在海堤修筑工程指挥部里看书,随从来报:外面有人要见范大人。范仲淹问是何人何事?随从说:“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书生,他说要拜见范大人。在下说范大人正忙于公务,没时间。他说非要跟大人见上一面,还说他说两句话就马上走。”
“让他进来吧。”范仲淹确实很忙,但一听说来者是个读书人,他还是想见见,他对读书人向来有好感。
“晚生富弼拜见范大人。”
范仲淹一抬头,一个眉清目秀,面容清瘦的少年正站在他面前。他还来不及听清来者的姓名,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姓富名弼,字彦国。景德元年(1004年)生于洛阳。”富弼给范仲淹鞠了个躬,“晚生听闻范大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特来求见。”
范仲淹哭笑不得,心里说:“没见我在忙着吗?哪有跑到工地上来求见的。真是个书呆子。”嘴上却说:“你是怎么找到这儿的?”
富弼一本正经地说:“范大人的英名,整个泰州上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连街上的走卒小贩都知道为了海堤工程早日竣工,范大人亲自在工地督工……泰州百姓只要提到范大人,哪个不竖起大拇指赞叹?”
范仲淹心里说:“嘴巴倒是蛮甜,不知道学问如何?”嘴上说:“本官没你想象的那么好。呵呵。”
“范大人不必谦虚了,”富弼诚恳地说,“晚生对大人仰慕已久,对大人‘断齑画粥一独不见皇帝’的故事也早有耳闻,所以今天才特来拜见大人。”
“先坐下再说吧。”范仲淹有些惊讶,富弼是怎么知道他这些往事的,便问,“你是听谁说的?”
“家父说的。”
“令尊是?”
“家父富言是泰州监酒税官,”富弼不动声色地说,“家父经常用大人勤学苦读的故事来教育晚生,勉励晚生以大人为榜样。晚生虽没见过大人,但对大人早已敬佩不已。为了有个清净的读书环境,晚生也效仿大人,在光孝寺读了两年书。”
富弼所言不虚。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富弼自幼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备受乡邻名士赞誉。其父富言于真宗咸平三年登丙科,赐同进士出身,而今是泰州的监酒税官。富弼作为富言的长子,自然备受富言的器重,有意要将他培养成才。富言对范仲淹廉洁奉公的事迹早有耳闻,调任泰州后,更因为范仲淹主持修筑海堤工程的缘故,范仲淹在整个泰州上下更是声名鹊起,几乎家喻户晓,他早年读书的很多故事便也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特别是‘断齑画粥“独不见皇帝’‘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几个故事,经过泰州民众的一番加工后,更是描述得绘声绘色,颇有几分传奇色彩。这更是让富言钦佩不已,屡次将范仲淹那些故事说给长子富弼听,希望富弼以范仲淹为榜样,勤学苦读,争取早日金榜题名。自此,富弼虽然还没见过范仲淹,却处处以范仲淹为榜样,与范仲淹神交。为了效仿范仲淹,他甚至也去海陵光孝寺苦读了两年书,每日闻鸡起舞,伴灯苦读,废寝忘食,冬夜实在犯困的时候,他就出门抓一把雪洗脸,等头脑清醒了再继续读书。久而久之,住在他隔壁的一位苦行僧都被他苦读的精神打动,经常跟寺里其他僧人说起他读书的勤苦。
“哦?”范仲淹没想到自己少年时期读书的事情竟然还成为别人效仿的榜样,心里感到欣慰的同时,跟富弼的距离自然也更近了些。同时他也意识到,既然是敢找上门来求见的书生,肯定也不是个等闲之辈。
“大人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仗义执言,深得泰州百姓爱戴,晚生仰慕不已,早就想找机会认识大人,却苦于没机会。左思右想后便贸然上门拜见,还请大人多多包涵。”富弼说着又起身给范仲淹打躬作揖。
“不必多礼。”范仲淹微笑着说,“身为孔孟门徒,天子门生,理应胸怀天下,心系苍生。我不过是?M到本分而已,没什么值得仰慕爱戴的。”
富弼说:“很多人在读书的时候还能以圣贤弟子来要求自己,也有要为国为民谋福祉的抱负。而一旦功成名就、获取高官厚禄后,往往就将曾经的诺言和抱负通通抛到脑后,逐渐在名利中迷失了自己。像范大人这种始终能够言行一致、严于律己的圣贤弟子是不多的。”
“自古以来,在名利面前能够稳得住的人就不多。我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名利面前迷失了自己。”范仲淹推心置腹地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能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我本人也不拒绝名利,只是一切都要名正言顺,合理合法。如果为了贪图名利而寻求终南捷径,走旁门左道,甚至不惜卖友求荣、杀妻求将,那就令人不齿了。”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富弼不慌不忙地说,“晚生觉得我们虽然不要刻意去追求名利,但也不必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追求虚幻的世外桃源。晚生认为,作为圣贤弟子,不管世道如何,都要秉承圣人之言,为国为民做贡献。”
范仲淹对富弼这番话刮目相看。想当年他与几个同窗在长山姜遵府上跟姜遵谈论齐国的陈仲子时,他也过一番类似的言论,因此而深得姜遵的赏识,姜遵还特意留他下来备宴款待他。眼前的富弼虽然年轻,却有这般眼界,假以
官场圣人范仲淹(连载1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