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儿童护理学
第35讲
主讲教师:胡素
教学要求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光源、副作用、护理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 胆红素生成较多
2. 肝功能不成熟
3. 肠肝循环增加
新生儿摄取、结合及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低下,极易出现黄疸,在缺氧、便秘、脱水、酸中毒等情况下黄疸更会加重
儿科护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生理性黄疸
生后2~3天出现,4~5天高峰,10~14天消退,早产儿延迟至3~4周。足月儿血清胆红素<12mg/dl,早产儿<15mg/dl
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1. 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12~15mg/dl
3. 黄疸发展快,血清胆红素每日上升5 mg/dl
4. 黄疸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并进行性加重
5. 血清结合胆红素> mg/dl
儿科护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新生儿黄疸分类]
感染性新生儿肝炎、败血症及其它感染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其它(如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药物性黄疸、体内出血)
胆道闭锁生后2周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皮肤呈黄绿色,大便灰白色,肝脏进行性增大,边硬而光滑,3个月渐发展至肝硬化
母乳性黄疸一般于母乳喂养后4~5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4~12周后降至正常
儿科护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儿科护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1. 警告期:黄疸突然加深,嗜睡、吸吮无力、肌张力下降、生理反射弱,时限为12~24小时
2. 痉挛期:出现发热、痉挛,时限为12~24小时
3. 恢复期:吸吮力和对外界反应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痉挛消失
4. 后遗症期:2个月后出现手足徐动症、眼球运动障碍、智力障碍、听力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
[胆红素脑病]
血中游离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脑组织的病理性损害,又称核黄疸
[治疗要点]
1. 治疗原发病
2. 降低胆红素
蓝光治疗、早期喂养、保持大便通畅、使用肝酶诱导剂
3. 保护肝脏
4. 控制感染、保暖、供氧、供给营养、纠酸
5. 根据病情适当输用血浆、清蛋白
儿科护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诊断]
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血清胆红素,区分
黄疸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并判断病理性黄疸类型
2. 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力衰竭
(1)保持安静,耐心喂养,控制输液速度
(2)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
(3)密切观察面色、精神状态,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的变化及肝脾肿大等情况
儿科护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儿科护理学第八章第二节
3. 健康教育
(1)交代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取得家长配合。
(2)母乳性黄疸者,嘱可由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如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改为人工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3)对可能留有后遗症者,指导家长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4)若为(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5)Rh阴性的母亲再次妊娠,应认真做好产前监测。
第二节 新生儿黄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