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的文本探究与教学反思
广西钟山县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一、关于《小狗包弟》的文本探究
《小狗包弟》选自巴金在香港《大公报》的连载散文《随想录》,是一篇纪实性散文。
关于《小狗包弟》的文本解读,一般认为: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文章还描写了小狗的悲惨遭遇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
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来分析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我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小狗包弟的来历及可爱乖巧,我对包弟的背弃),第三部分写(第11-13段)写作者无奈送小狗包弟到医院做解剖以后的十三年来,我的忏悔自责。
第一部分,艺术家与小狗的故事,先后登场分别出现四类形象,分别是“专政队”“艺术家”“路人”和“小狗”。
(1)??艺术家的语句:“头破血流,一条腿也给打断了,专政队拖着他游街示众,衣服撕破了,满身是血和泥土,口里发出呻唤。”
(2)写专政队的语句:“批他,斗他,他不承认,就痛打,拳打脚踢,棍棒齐下。”
(3)写路人的语句只有这么一句:“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
(4)写小狗的语句:“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
主题就蕴含在这分别出现的四类形象中。
第一类形象“艺术家”,“艺术家”一词出现了6次,但是作者并未指明“艺术家”具体是属于哪一类职业的人,是诗人、作家?还是画家、戏剧家、雕塑家……
笔者认为这其中必有深意:在那个疯狂动乱的年代,无数的知识分子(诗人、作家、画家、戏剧家……)由于崇尚独立、自由的创作思想,遭受肆意凌辱、践踏和迫害。巴金在《怀念萧珊》一文中写道:“给人当作‘罪人’和‘贱民’看待”“任何人都可以责骂我、教训我、指挥我”“可以随意点名叫我出去‘示众’,还要自报罪行”“任何人都可以闯进我家里来,高兴拿什么就拿走什么”。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的文人们不堪人格凌辱和非人折磨,以死抗争,邓拓自缢,老舍投湖,傅雷服药,罗广斌跳楼……
笔者认为“艺术家”实际上就是知识分子的代表。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有文化和学识,只要你有独立的思想,只要你有自由的精神,不想随波逐流,不迎合时代,就会无一例外地遭受肆意凌辱、践踏和迫害,所谓“里通外国”只不过是极“左”时代迫害的一个借口罢了。所以,写“艺术家”被殴打,实际上就是写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遭受肆意凌辱、践踏和迫害,游街,示众,蹲牛棚,甚至劳改,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艺术家”无疑代表的是那个时代遭受践踏和迫害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
第二类形象是“专政队”(与后面的上街抄四旧的“红卫兵”类似),则是“权势和暴力”的形象代表,他们肆无忌惮,打砸抢烧,践踏人权,甚至随意剥夺他人生命。暴行非但没有被制止,反而受到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放纵和支持。当时“中央文革小组”操控“两报一刊”的舆论工具,以“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名义面向全国刊登播发,为文革时期的全国动乱推波助澜。
十年“文革”期间,北京高校有广为人知的五大造反派领袖(红卫兵五大司令),排在首位的就是北京大学的聂元梓。聂元梓,1964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党总支书记,
1966年5月初,在“中央文革小组”康生的授意下,聂元梓与北大哲学系的6位教师,在北大食堂共同张贴了《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这张被“文革”中央称誉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引发了全国性的造反运动,十年文革如溃堤的洪水一般在全国蔓延,聂元梓等人打砸抢烧的破坏性行为得到了当时“中央文革小组”的支持和纵容。
第三类形象是“路人”,“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这一类认识艺术家的“路人”,作者同样也并未指明“路人”具体是属于哪一类人,是邻居、同事,还是朋友、亲人……笔者认为这其中也有深意:在那个疯狂动乱的年代,在“艺术家”落难急需拯救之时,无论是往昔的邻居、同事,还是朋友、至亲,都唯恐避之不及,为了自保,畏惧权势和暴力,没有仗义执言,挺身而出,而是背弃了友情、亲情和良知,这就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性的冷漠、扭曲、堕落与悲哀。
第四类是形象是“小狗”,在“艺术家”落难之时,“小狗”并没有像“路人”那样,屈从于威权和恐吓。巴金是这样深情地描写小狗的:“它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用脚爪在他的身上抚摸。别人赶它走,用脚踢,拿棒打,都没有用”。面对千夫所指、全国唾骂践踏的“艺术家”,“小狗”非但不嫌弃,不避讳,反而给“艺术家”送去温
《通用英语副词、介词、连词教程》英语参考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