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调研报告浅谈我县农村动物产地检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和奶类食品已成为百姓餐桌上的主要组成部分, 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倍受关注。产地检疫是有效防止染疫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的关键措施。通过产地检疫能及时发现动物疫病,从源头上控制动物疫病传播,有效保障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动物食品安全。但是据笔者在我县农村考察的情况表明, 农村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普遍存在检疫难度大、检疫不规范、检疫费收缴难等问题,产地检疫工作还面临着不少的困难。
一、当前我县动物检疫工作的现状及原因
(一)农村检疫工作条件较差。平昌县是典型的山区畜牧业大县,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3.5%,全县从事养殖的农户约60万余户,占农户总数的70.6%。其中散养户几乎占到70%以上。农村产地检疫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工作面宽量大,大部分乡镇还没有定点屠宰检疫场所,开展检疫工作时东奔西跑,疲于应付,而乡镇检疫人员只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或者就只是一个。同时,他们承担着动物疫病防治、养殖技术指导、投入品监管等工作,工作中往往顾此失彼,逃避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畜产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二)检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首先,业务素质不高。我县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学成才或子承父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兽医专业学习和培训,对现代畜牧兽医技术掌握较少,难以适应动物检疫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需要,专业知识更新迫在眉睫。其次,文化水平不高。据调查:基层检疫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占
27%,具有中专(高中)以上学历占49%,高中以下学历占24%,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再次,基层待遇较差。由于一直以来人们对畜牧行业偏见,导致畜牧工作人员身价受损,许多优秀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畜牧系统从事工作。加之,乡镇站工作人员职称评定也很难上高级,优秀的专业人才发展空间受到约束,人才难留。致使基层检疫人员队伍青黄不接、人才匮缺。
(三)申报检疫的意识淡薄。农村部分养殖户(业主)认为产地检疫只是为了收取检疫费,既费时费力, 又会增加他们的养殖成本,对产地检疫工作的真正目的和重要作用根本不理解,总认为自养的畜禽不易染疫,即使染疫,也只是损失自
农村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调研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