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
—遗落的东方艺术明珠
2012级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
李朝蕾
2012010807
前言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与云岗、龙门鼎足而立,齐名敦煌,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重庆, 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河南, 世界文化遗产)
云岗石窟(山西, 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甘肃, 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英文名:The Dazu Rock Carvings
年代: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
题材: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大足石刻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宝顶山、南山、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
目录
一、历史起源
二、艺术价值
(一)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二)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三)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
三、石刻分布:“五山”造像
( 一) 宝顶山
(二)南山
(三)北山
(四)石篆山
(五)石门山
四、结语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绵延明清。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石刻也即“五山石刻”。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的。
公元907~965年间(时为五代十国时期),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公元1078~1173年(即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乾道年间),大足石刻掀起第二个高潮。
历史起源
1、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摹难显之状,传难达之情,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务求传神写心。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文字通俗,达意简赅,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
2、在选材上,既源于经典,而又不拘泥于经典,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大足石刻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