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讲习(七)
练习十六――理解毛笔三
【练习目的】
将毛笔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你会发现一个异常丰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内,毛笔不再是一个由你来进行打量、观察的对象,尤其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毛笔与你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传统看工具的方式基本上是“毛笔是什么”的发问方式,稍好也只是对于毛笔工具性能的说明书式的介绍。当然,说明书有说明书的价值所在,而我们在书写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把说明书中解说的毛笔性能遗忘掉。“毛笔是什么”的发问方式背后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传统形而上学的表象性思维方式,也即是“对象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把物(比如毛笔)当作一个“对象”摆在面前,也即意味着把毛笔当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现成物”,当作了一个既定状态不可能有所生发的物体。我们现在要反对这样一种西方科技思维对于艺术的侵害,我们看毛笔,毛笔是一个“活体”,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活着就是我们自身,这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在不同的状态下会与你共进退,共同完成不同境遇下的“一时之书,一时之妙”。那么,现在就来看看我所讲的“活的”毛笔。
【练习步骤】
《书谱》中选出一页(见图1),要求线条以圆润挺拔、瘦硬通神者为主, 进行放大临习。临习过程中须全神贯注,用志不纷。可以忽略一些线条转折过程中的锋面转换的细节。如此临习十多遍,不断调整书写状态,看如何使线条质感接近原帖。
,将整页线条全部调整为细线。将注意力集中于毛笔的笔尖上,聚锋如锥,“如锥画沙”般在纸面运行,或体会如芭蕾演员仅用脚尖翩翩起舞。线条可在原字帖的基础之上,使线条进一步趋于遒劲、凝练,直如铁线一般。
。加快速度,增强书写感,并适当调整笔锋体现原帖中锋面转换的变化。但不管如何变化,笔尖包括整个笔毫都要始终处于“立”的状态,且人与笔的状态保持一致,即是说你的精神是提着的。如此重复反复数遍,直到一提笔即能进入状态为止。
,准确描述笔锋在“立”的状态下的书写感受。作业标注日期保存。
【练习说明】
《庄子?达生篇》有“?Y偻承蜩”寓言,当孔子看到?Y偻者高超的技艺后说:“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其?Y
偻丈人之谓乎!”道出了做事如何得“神”正在于“用志不纷”,专心致志,不分神,乃得神。中国书法名作中有一类得神的作品,篆书《峄山碑》,隶书《礼器碑》,唐初的楷书如欧阳询等。这类作品的书写都是神采奕奕,线条多细劲挺拔,器宇轩昂,杜工部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对这一类书法的审美概括。此类书法要求书写者亦须精神聚会,其笔锋状态在于一个“立”字,笔毫如人,此人正精神抖擞的在那立着。
练习十七――理解毛笔四
【练习目的】
把笔锋看作一个人,不是比喻为人,毛笔就是一个人。那个人或坐或行,或立或卧,每一个动作都留下不同的审美轨迹。蔡邕论书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在我看来,要创作如此“纵横有可象者”的书法作品,首要的就是你手中的那支毛笔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这一讲,我们继续来和你手中的毛笔商量,希望她能处于一种什么状态,比如下蹲一下如何。毛笔的下蹲,在
《书谱》讲习(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