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皮内注射法(intradermic injection )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注射量小,不得超过1滴量,。主要用于药物过敏试验、疼痛治疗、预防注射及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注射部位:①药物过敏试验:取毛发、色素较少,且皮肤较薄的部位,通常取前臂中段内侧,此处易于注射和辨认。②配合镇痛治疗:在相关的穴位上进行。③预防接种:常选用三角肌下缘等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④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在相应部位的皮肤上进行。由于皮内注射为侵入性操作,可引起疼痛、局部组织反应、注射失败、过敏性休克等一系列并发症。
一、疼痛
(一)发生原因
、恐惧。
,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二)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三)预防及处理
,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接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 1ml)。
、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
,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
(一)发生原因
,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推注药量过多。
,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
时告知医护人员。
,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
(一)发生原因
、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