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谈《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浅谈《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文.doc浅谈《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文
..毕业摘要《论语》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它包含“荣”和“辱”两个基本方面内容以及远辱趋荣的多种途径;借鉴和弘扬《论语》中耻感思想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具有现代意义。
关键词《论语》;耻感思想;耻;荣;辱

耻感思想是中国传统儒家道德哲学的重要内容。《论语》有强烈的耻感思想,该书498章中,与耻感有关的58章,内容相当丰富。“士”作为儒家道德哲学理想人格的基本层次,其最重要的伦理特征就是“有耻”。挖掘、整理和诠释《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对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论语》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中,“耻”兼摄了“荣”和“辱”两个侧面..毕业,其中“荣”是其更本质的内容。孔子试图通过实行荣辱教化来改变“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论语·子路》)的局面。因此,孔子的耻感思想的基本内容中包含有荣誉观和耻辱观。

(一)《论语》耻感思想中“荣”的方面。表现在:第一,肯定世人对“荣”的追求。孔子虽然没有讲“荣”字,“荣”字在《论语》中也只出现过一次,是孔子的学生称颂孔子“其生也荣,其死也哀”(《论语·子路》)。但孔子却讲“名”,即讲名声,名誉、名望。他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引以为恨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在他看来,名誉是一个人敦养品德、成就事业的结果,理应受到世人的褒扬。因此,他称赞治国有方、施惠于民的郑相子产为“惠人”(《论语·宪问》);赞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齐相管仲为“仁人”(《论语·宪问》)。第二,“荣”以德为前提。子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即孔子认为君子抛弃了仁德,就无法来成就他的名声。又讲:“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论语·季氏》)第三,不应该过多地考虑个人名誉。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能成就德业,不怨恨自己有本领而不为别人所知。也即:“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论语·里仁》)孔子认为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而应去追求足以使别人知道自己的本领。第四,反对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名声。孔子的学生子张认为
“达”就是“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论语·颜渊》),即是说“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时一定有名望”。孔子认为这个叫“闻”,不叫“达”,“是闻也,非达也”。在他看来,“达”是一个人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察颜观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所以在哪里办事情都能行得通;而“闻”则是“色取仁而行违”,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却到处骗取名声。

(二)关于《论语》的耻感思想中的耻辱观。孔子在《论语》中谈到“耻”字16次,“耻辱”1次,表现在:首先,孔子提出“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论语·子路》)。即孔子认为君子要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其次,言行脱节为耻。子日:“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即古时候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第三,言过其实为耻。子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即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为耻。第四,表里不一

浅谈《论语》中的耻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7 KB
  • 时间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