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内容,让学生回归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时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与生活应用的脱节,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学之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让数学课富有生活气息,唤起小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程生活化,这不仅需要体现课程内容的生活化,更需要体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生活化。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要把抽象的数学变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解决问题。数学设计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学生经验纳入课堂。
数学中许多概念的获得本应建立在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中,例如,计量单位的教学。如果抛开学生的生活与实践,学生永远也得不到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应用。如下面的《克与千克》的教学: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到超市调查有关物品重量的问题并完成表格。
“克与千克的认识”家庭实践调查表
物品名称
物品重量
我怎么知道它的重量
生活引入
师:(投影显示各种秤)老师这里有好多秤,同学们认识吗?(指导看秤)
师:同学们认识的秤真不少,你们知道这些秤能帮我们做什么事吗?
生:称物体的重量。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在调查表中发现有的物品包装袋标有100g,有的标有15kg,这是什么意思?
师:g表示克,kg表示千克。(出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克与千克”。
三:在生活中学习(感受单位质量的物体)
建立克的概念
出示1枚1角钱的硬币。让学生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
师:这一枚1角钱的硬币重大约1克。请同学们从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那些物体重大约1克。(乒乓球、小发夹)
讨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重大约1克?(药片、小螺丝、纽扣……)
感受10克、100克、500克有多重
出示10枚1角钱的硬币。
师:你们知道10枚这样的硬币有多重吗?(10克)
掂一掂10枚硬币的重量,感受10克有多重。(学生动手掂)
(2)师:如果有100枚、500枚这样的硬币有多重?(100克、500克)(板书)
找出重量分别为100克和500克得物品。(饼干100克、食盐500克)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看包装袋的标签)
(3)掂一掂这两样物品。体验他们的质量。
(1)出示一袋大米。这袋大米的质量用什么单位?(千克)(板书)
(2)在桌上找出用千克做单位的物品。(洗衣粉1千克)(板书)
提一提,感受1千克。
(1)师:桌上哪些物品的质量和也是1千克呢?
生1:两包砂糖共重1000克,和一包1千克的洗衣粉一样重。
生2:10包饼干共重1000克,和一包1千克的洗衣粉一样重。
(2)使用盘秤验证。两包砂糖的质量等于一包洗衣粉的质量。
得出结论:
中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