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短期支教分析
作者:杜丽
“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我们都担心,这块贫瘠的土地容纳不下你公益的热心。我们担心,我们的‘无知’伤了你们那颗奉献的心。真的,叔叔阿姨,我没有任何的恶意,我们真的不希望你们来这里‘支教’。”“每年,在假期,你们带着大包小包结伴而来的时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地不合时宜,我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的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放弃踏踏实实地锻炼一下我们筋骨的机会,去倾听你们给我们的帮助,接受你们传授知识的火花。”
12年时,一篇《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引发了近几年对支教现状的思考。人们纷纷开始反思,短期支教是否是真正的公益,是否能给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那年我还在读高中,偶尔在书本杂志中接触到“支教”这个词,带给我的都只有感动和美好。能够放弃舒服安逸的生活远赴大山为孩子们传播知识,无论怎样都是崇高而伟大的,自己怕是没有这样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转眼两年过去,我自己也进入了大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和我的朋友们接触到了一个支教团队,于是我们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支教之旅,具体还在筹备当中,暑假我们就将过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这篇文章,并有了更多的思考。
支教,是针对教学环境差又缺少老师的山区小学、福利院、聋哑学校以及农民工子女所在学校而开展的教育支援活动。其最早是处于一种个人对道德的追寻,奉献青春于乡野间的城市大学生令人动容。而自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财政部、人事部的支持下联合发起了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一计划的开展为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正式化及规模化拉开了序幕。2005年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继续把农村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鼓励大学生到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教育资源活动。至此,国家宏观政策开始对大学生支教行为加以鼓励和引导,从2003年至今,约有10万名大学毕业生被动员到西部基层从事教学服务。
按时间划分,支教可分为三类。一类是长期支教,支教时间往往最少为半年,参与者绝大多数为应届毕业生,支教地多选在西部贫困地区,并且能享受到国家政策的一系列优惠。另一类是接力支教,时间往往在1——3个月,通过接力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以保证教学的连贯性。最后一类为短期支教,或者说假期支教,指通过寒暑假或者周末去辅导帮助留守儿童的帮扶形式。短期支教是在校学生中普及度最广的支教形式。然而,短期支教也是非议和质疑声最多的。对短期支教的批判从其产生之日起便从未停止。
当我开始比较全面地了解支教之时,我发现任何事情都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从前我觉得无比“崇高”的支教在我的进一步了解中一层层地褪下了自己的衣裳,让我反思,让我剖析自己的行为究竟是不是真正地有意义。《叔叔阿姨我们不希望你们来支教》中,作者模仿孩子的口吻,尖锐地指出短期支教带来的种种弊端,虽然很多地方有失公允,但确实是能触及问题的核心
——不够系统,不够专业,不够连贯。
短期支教之所以得以广泛普及开来在于其成本代价小,而且门槛很低。不同于“西部计划”这样的官方支教途径,许多短期支教是以大学生暑期实践为契机得以实现。这种暑期实践一般不会超过20天,而短短的时间里想进行系统的教学非常困难。短期支教为了教学效果的考虑,尽量使课程丰富,形式多样。不可避免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可能一门课几天里才只能进行
教育学论文大学生短期支教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