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学科的课程理念是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语文逻辑思维能力——在生活中善于运用语文的能力。”而这种语文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阅读能力。
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阅读改变我们的一切》中深刻揭示了阅读的重要意义:阅读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改变,通过阅读能够改变我们的一切。
任何途径的阅读对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意义为人所共知,同时,阅读和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现实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阅读教学现状
,轻语感积累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硬是把思想内容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分割成“两张皮”,常常是重视思想内容这张“皮”,而抛开或忽略了语言这张“皮”,结果造成了内容和形式的脱节,成了架空分析。重教师讲,轻学生练。有的阅读课,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没有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只有教师的讲,没有学生的练。这样的阅读,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厌倦、懈怠,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主观能动性被扼杀。
,轻多样性
阅读作为一种获取信息、塑造心灵的重要手段,本该是一种多元化、个性化的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几乎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介绍时代背景、注音、解词、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程序,这种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思路,往往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课只能使学生昏昏然了。
,轻整体阅读
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目前在应试体制的桎梏下,大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得分为阅读的终极目的,过分强调对字、词、句、段的分析,抓不住文章的上下联系和整体脉络,忽略了对整篇文章的整体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优美、富有人文气息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学生也听得索然无味。
,轻人文体验和思考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阅读及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有的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往往是一问到底。有些问题简单到不用动脑就能回答;而有些问题却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样的阅读教学,对文章的深层含义缺乏理解和思考,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甚至连语文的工具性都无法体验到,更不用说什么人文性了。
二、应对策略
,由重内容分析本位转到重视语感积累
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落实语言素养训练方面的目标,这是保证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摆正篇章分析与学生感悟的关系,还是要讲精彩、讲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当成帮助学生领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坚决反对对课文作琐碎的、微言大义的分析。整体感悟绝不等于主题先行,主题先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