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的思考
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台湾的蝴蝶谷》,有这样一段文字:“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烂,十分壮观。”凭借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山谷里满是黄色的蝴蝶,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么多蝴蝶飞来飞去,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充满了生命活力。它们金色的翅膀在阳光照耀下,发出神奇的绚丽的光彩,这是多么美的山谷!事实上,学生依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如此精练传神的语言,是多媒体演示甚至录像播映也难以媲美的。前不久正好听到了这一堂课,上课的教师教到这儿时,迫不及待地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不是很清晰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些蝴蝶(数目历历可数),它们起先都栖息在树上,然后陆续飞了起来。单调的画面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更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的多媒体实属画蛇添足,大大影响乃至破坏了学生阅读的胃口。
毫无疑问,多媒体无法代替我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语言与多媒体本是认识世界和人生的两种不同形式,一个是抽象的文字组合,需要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和认识读出形象、读出意义;而多媒体则生动得多,有形象的画面,有动听的音乐,不大需要个人的想象。因此,在很多时候,多媒体会影响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感受与感悟,会阻碍我们独特的想象与体验。加之多媒体是教师的精神产品,不可避免地染上教师的色彩。多媒体其实就是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教师的这种解读可能带给学生负面的“引导”“暗示”,这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时必须要避免的。
比如去年春天听到为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而开的一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一年级的《雨点》: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课上,语文教师分别演示了雨点在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里“睡觉”“散步”“奔跑”和“跳跃”的动画。精美的画面,的确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但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眼中的池塘、小溪、江河和海洋是否就是老师展示的那个样子?这显然值得商榷,好的语文课首先应给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解读文本的自由,也许这个学生心目中的小池塘正是老师出示的那样:芳草绿水,还有青蛙。也许另一个学生眼中的池塘已是死水一潭──这样的池塘早已遍布今天的苏南!
也许我这样的想法过于苛刻,那就让我们继续审视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问学生:“假如你也是小雨点,你会到哪儿去,做什么?模仿课文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说了很多,诸如:雨点落到我的雨伞上,在我的雨伞上打了个滚儿;雨点撒在我的脸上,在我的脸上亲了一口;雨点落在柳树上,柳枝长出了嫩芽;雨点落到池塘里,唤醒了小青蛙……总体来看,学生思维活跃,语言也比较生动,但所有的学生说的都挺美:美的现象,美的语言。为什么就没有学生说“雨点落到臭水沟里,痛苦地哭泣着”?为什么没有学生说“雨点落到沙漠里,落到荒滩上”?事实上,地球上很多地方的水都已经死了,不再活泼地流淌,不再有鱼来往,不再哺育小草,不再……难道学生都没有看见这些,都没有听到这些?肯定不是的,那么只能说明是生活的真实远离了语文,远离了课堂,远离了学生。也许有很多理由来解释这一切,但不可否认教师制作的美轮美奂的动画收到了先人为主的效果──形象的东西取代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想象和独特体验,特别是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
尽
关于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