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历史作用)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第1课)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第2课)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第3课)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大环境)
——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探究:阅读教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
政治:
文化:
经济:
军事:
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要求改革。
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具体表现:
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
制确立。
铁器、牛耕使用
私田增多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
私有制确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决定
新兴地主阶级
要求变革
百家争鸣
大发展
大变革
大动荡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思之窗】请你想一想,当时兵家、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变法改革与战胜又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
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的主线。
法家是地主阶级的改革派。法家思想直接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变法活动,反过来指导变法,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是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而兵家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是在战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反过来指导战争,是战争胜利的技术保障;
国家
主持者
齐国
管仲
魏国
李悝、吴起
楚国
吴起
赵国
赵列侯
韩国
申不害
齐国
邹忌、晏婴
燕国
乐毅
大变革时代,路在何方?
李悝
吴起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
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大环境)
时间
国家
改革者或名称
变法内容
作用
春秋
齐国
鲁国
战国
魏国
楚国
其它诸侯
管仲
改革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
初税亩
经济:“履亩而税”(594BC)
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李悝
变法
经济:①实行“尽地力”; ②推行“平籴法”,
政治:制定《法经》
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
吴起
变法
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
成为战国中的强国
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
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探究: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各国改革共同的影响是什么?
影响:
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转型。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原因决定目的(想象) 目的决定内容(政、经、军、文) 内容决定作用(实际)
(1)背景相同: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
的,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革命史观:阶级属性--新兴地主阶级)
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
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战胜强立)。
(3)指导思想相同:
都在法家思想(韩非子集权、法治、改革)的指导下进行的。
(4)措施相同---政、经、军、文
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改革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以建立
适应新兴地主阶级需要的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5)影响相同:
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
文化的发展壮大。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