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中爱情观
[摘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也是人类生命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幸福、美好的爱情,是我们人人都渴望的人生理想。因而爱情成为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西方文学中的爱情观有其独特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一是崇尚爱情至上,敢于真情流露;二是尊重女性,爱情与事业并重甚至视爱情高于事业,三是注重灵与肉的结合,使爱情具有宗教的神圣底蕴。
[关键词]西方文学;爱情观;爱情至上;尊重女性;灵肉结合;宗教底蕴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也是人类生命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幸福、美好的爱情是我们人人都渴望的人生遭遇和理想。德国诗人歌德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这样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因此,爱情也就成为文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是文学创作中永不衰竭的一大母题之一。在西方文学最古老的文学源头――古希腊的神话与传说中,就有一个专管爱情的神,即爱神――阿弗洛狄特。她还有个儿子叫小爱神厄洛斯,身上经常背着两枝箭,一枝金箭和一枝铅箭。若有人被他的金箭射中,此人必获得爱情,若被他的铅箭射中,此人就必失去爱情。翻开一都西方文学史,透过一部部经典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它简直就是一部绚丽多姿、五光十色的爱情史。美狄亚对伊阿宋的爱极而恨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挚爱而殉情、简
?爱的追求爱的平等、安娜的真爱无果而自杀……在西方文学史上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撼人灵魂的爱情故事,读后让我们久久不能忘怀。我们深思一下其中的奥妙,便会发现西方文学中的爱情观有其独特的地方。
一、崇尚“爱情至上”,敢于真情流露
1 西方人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地表露,勇敢的行动
西方人的直率,对爱慕对象的爱和美的赞颂是直接的、不加任何掩饰地表露出来的。古希腊时期的女抒情诗人萨福就对爱情做了这样的表白:“亲爱的妈妈,我简直操不好这纺织机,阿弗洛狄特总控制着我,想那消瘦的青年。”
罗密欧对朱丽叶爱的表达更是一览无遗:
“那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啊!那是我的爱;……她脸上的光辉会掩盖了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在天上的她的眼睛会在太空中大放光明,使鸟儿误认为黑夜已经过去而展开它们的歌声。瞧
!她用纤纤细手托住了脸,那姿态是多么美妙!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啊!光明的天使,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雅典的少女》这样写道:
“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我要凭那松开的卷发,每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凭那长睫毛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颇上的桃缸,我要凭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还有我久欲一尝的虹唇,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我要凭这些定情的鲜花(古希腊习俗少女赠男子鲜花表示‘你带我走吧’),它们胜过一切言语的表达,我要说。凭爱情的一串悲喜,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他们对恋人的爱情表白可谓激情似火,熊熊燃烧,喷薄而出。除了语言的表白外,在行动上也是胆识过人、勇气十足。《美狄亚》中美狄亚舍弃一切对伊阿宋的痴情追求,《红与黑》中于连以反抗的心理对德瑞娜夫人的猛烈追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以向往自由爱情对沃伦斯基的激情追求,《茶花女》中阿尔芒以不计地位和身份的差异对玛格丽特的苦苦追求,等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西方人为了爱情和自由,可以赴汤蹈火乃至牺牲生命
西方人热爱自由,崇尚人格独立,有着个体本位的自觉意识。“不自由,勿如死。”是他们酷爱自由的最好写照。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写过这样的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以看出西方人对爱情和自由的重视程度,爱情和自由远远高过生命。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写的特洛伊战争就是为了一个美女(海伦),而爆发的。莎士比亚笔下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情追求,超过了一切人为的樊篱,驾临在一切束缚之上,比天空展翅飞翔的小鸟还要自由,还要无拘无束。正是因为西方人将爱情看成是自由的象征,所以他们才会为了爱情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后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实际上。他们的为情而死,让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了爱情的崇高和伟大。莎士比亚让罗密欧在爱的面前表现出的义无反顾、勇于赴死的精神胜过了死亡,突显了精神对死亡的藐视。这种美在《哈姆雷特》中莪菲丽亚身上同样得到体现。哈姆雷特与莪菲丽亚的爱情没有任何的杂质。用哈姆雷特的话来说是:“我爱莪菲丽亚,四万个弟兄的爱
/全部加在一起休想抵得上/我的分量。”哈姆雷特虽然误杀了莪菲丽亚的父亲,但是莪菲丽亚对哈姆雷特的爱并没有熄灭。莪菲丽亚怀着对哈姆雷特的爱唱着古老的曲调死去
西方文学中爱情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