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曹禺剧作中的“欣赏距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论曹禺剧作中的“欣赏距离”
[摘要]文章从情节设置、人物结局和音响运用三个方面分析了曹禺在剧作中有意制造“欣赏距离”,使观众摆脱故事本身的纠缠,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曹禺;欣赏距离;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阎兰娜,文学硕士,现为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李书萍,文学硕士,现为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

曹禺剧作从1935年第一次开始登上中国的戏剧舞台,到如今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却依然活跃在中国的话剧舞台上,这可以说是中国话剧的一个奇迹。与此同时曹禺的剧作从产生之日起就被观众、读者以及导演误读、曲解甚至是批判。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有许多原因的,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曹禺剧作对生命本身的一些哲学思考,正是这种思考使得曹禺的作品在当代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思考在现代文学的大背景下显得很不协调,很难为当时的人们理解。在这一问题上,曹禺尝试用一些艺术手段来促使观众理解自己的思想,这些艺术手段最终目的是在要使观众对剧情产生一定的“欣赏距离”,他在《雷雨
?序》中用了一大段话进行反复说明:“在此地我只想提出‘序幕’和‘尾声’的用意,简单地说,是想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回念着《雷雨》像一场噩梦,死亡,惨痛如一只钳子似地夹住人的心灵,喘不出一口气来。《雷雨》诚如有一位朋友说,有些太紧张,而我想以第四幕为最。我不愿这样戛然而止,我要荡漾在人们中间还有诗样的情怀。‘序幕’和‘尾声’在这种用意下,仿佛有希腊悲剧Chorus一部分的功能,引导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那‘序幕’和‘尾声’的纱幕便给了所谓的‘欣赏距离’。”为了实现欣赏距离,他采取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拉大观众与故事情节之间的心理距离。
首先是在剧本内容设置上:《雷雨》中设置“序幕”和“尾声”。曹禺从一开始就力图在他的剧作中体现这种距离感,但是他的探索最初并没有得到导演和观众的认可,在《雷雨》中最能够体现他的“欣赏距离”的“序幕”和“尾声”的设置,1935年第一次演出时就被导演当作“蛇足”删掉了。曹禺在“序幕”中将教堂医院作为人物出场的地点,而且通过两个孩子写出在一片严寒的冬天,教堂内却是暖融融的,不仅有热乎乎的壁炉而且有善良温和的修女,这是一个安谧的世界,表面上没有一丝恐惧的气氛,序幕拉开时,观众也会像两个孩子一样感到舒适和温暖。但医院本身却又意味着伤病和死亡,它记载着过去,暗示着现在,更预示了未来。让人在安谧和沉静中不免会想到不幸,而这不幸也恰恰是序幕拉开之后舞台上将要发生的故事。“尾声”中姐弟两人的对话将剧中噩梦般的悲剧推向了遥远,正是这种距离感使观众也会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来,用理智去思索发生的一切,而不是纠缠于情节之中。整个剧作的节奏像有一位伟大的指挥家一样,有急有缓,而观众的感情和理智也在随着节奏变化而相互交替,这就很好地实现了欣赏距离。他甚至表示为了保留“序幕”和“尾声”宁可删去一些正文。作者可谓用心良苦,但许多导演《雷雨》的人们还是执意去掉了这很重要的部分,结果演出后观众往往一味沉浸在舞台幻觉中,情绪激昂,丧失了进一步进行理性思考的可能,因而在当时很少

论曹禺剧作中的“欣赏距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7-12-0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