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其形式.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其形式
在我国,“死亡”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行将就木的老人来说都是避讳的。在家庭中,人们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死亡”。但是,在有些情景下,这个话题是不可避免的。比如看见有亲人去世或看电影时看到有关死亡的情节,孩子很小就会主动跟大人提出来,“爸爸,人为什么会死呢?我能不能不死?!”。遇到这种情况很多父母会搪塞过去,特别是当亲人死了之后,欺骗孩子说是“睡着了或出远门了”,从而回避孩子提出的关于死亡的疑问。父母除了不知道怎么回答外,主要是害怕孩子因此产生恐惧感,防止他们由于目睹死亡而引起焦虑、恐惧和不安。死亡,这是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回避的问题。
其实也有研究证实了儿童对于死亡的感知直到6到9岁或者更大些才会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但是觉得死亡只会发生在某些人身上。到9岁或是更大一些的儿童则能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而7岁以下的大多数儿童可能不明白死亡。即使他们看到了,他们也认为这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是否就意味这可以不和儿童讨论死亡的话题。Kastenbaum(1997)是一为研究死亡和生命垂危的专家,他对于死亡的不同阶段的特点有着另外的看法。他认为事实上即使很小的孩子也很关注并且害怕分离和失去,就像John Bowlby(1980)的依恋理论说的那样。Kastenbaum还认为儿童非常努力的理解死亡的涵义。因此,Kastenbaum认为孩子们有着很充分的准备去关心死亡,而且努力去理解它。
那么到底应不应该让孩子们面对死亡的话题?就像前面提到的如果碰到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提到死亡,父母应该怎么做。我认为这时最好与孩子就死亡进行讨论,比如你怎么看待死亡?生命是否可以重来?父母可以通过这些电影或电视内容,告诉孩子生命是有限的,是不可逆的。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坦率的同儿童讨论死亡是最好的策略。
那么现在在国内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死亡教育到底应不应该在孩子中间展开。
一位教育家说过:只有让孩子体验寒冷,体验孤独,才能让孩子在承受挫折的同时激发其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战胜困难。
死亡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环节,也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人们对死亡越知觉,越了解,则对生命的看法就能越积极,能越合理地安排生命过程。相反,过度的避讳反倒使孩子对“死亡”产生了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会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误认为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甚至可能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很典型的例子,就是青少年的自杀现象。
当然,导致自杀的因素有许多。家庭,性格,情绪等等都包括其中。但是,在人们愈来愈意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时,在为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痛心疾首时,却很少有人提到,这种行为与青少年从小就缺乏生命教育有关。有关资料显示,国外从小学开始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生命。而这方面的教育在我国目前是一片空白。
在心理学家看来,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状况处于危险期的过渡之中。一方面,青少年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与儿童相比,他们对于死亡形成了比较抽象的概念;另一方面,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详细一点来说,初中生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即普遍存在反抗心理,情绪上的矛盾及消极心境等。而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则具有以下的特点

死亡教育的意义及其形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iao19720107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