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我是谁?这似乎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然而,在心理学家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十分值得我们去注意,首先,我们可以先看一看他们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7岁的吉姆: “我叫吉姆,我有一双蓝色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一双好看的小皮鞋,我们一家5口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我。我的老师是A先生,他很凶,我不喜欢学校。”12岁的珍妮:“我叫珍妮,女孩。我很诚实,但是不怎么漂亮,成绩马马虎虎过得去,我愿意去帮助别人,愿意和朋友分享我的快乐,总的来说,我还是个不错的女孩……”那么,关于“我是谁”的问题,吉姆和珍妮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
重点与思考:
?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
?
一、自我意识
1、什么是自我意识
我是谁?
我心直口快,不是那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我很幸运。
我从不吸毒酗酒,但我总神采奕奕。
我热爱生活,在商海中我有许多兴趣……建筑公司、油田、地产
……我对什么都感兴趣。我常常旅游……上学和旅游很难同时进行。人们觉得我不同寻常……非常神秘,我希望他们讲作为我的对手,因为我喜欢用行动来说话。
你会如何回答以上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也许你会提及你的容貌、爱好、你的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你在社会中的角色等等。而心理学家将这一难以琢磨的概念称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人自己对自己的意识, 即主体体自我对客体的自我的意识, 其主要心理成分有: 自我认识(如自己对自己的知觉观察、思考、想像、判断、分析评价等)、自我体验(如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肯定、喜爱、尊重的情况等)、自我控制(如自我动机、自我理想、自我监督、自我塑造、自我克制等)。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意识即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现状的认识,包括自己的特征、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给自己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保持与自己社会角色相符合的形象等。
2、自我意识的结构
通过人们对自我意识的定义可以看出,人们关于自我一意识的看法大体相似,均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控制三个部分。
①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如果个体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会无所适从,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产生焦虑。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要受到个体本身的需要、愿望、动机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个体就会有安全感,对自我评价充满信心;反之,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相距甚远时,个体则会与周围人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而丧失安全感。长此下去,就会导致个体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②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