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动摩擦力》教学设计
秭归二中物理组张全
一、教学指导思想
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结合我校(秭归二中)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三让”理念(即能让学生想的尽量让学生想,能让学生说的的尽量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尽量让学生做的教学理念)下,本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以及大小并应用所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通过本节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3节摩擦力中的滑动摩擦力。学生在初中阶段初步学忆为主,理解不到位,因此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在学习第四章后面的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对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以及产生条件;
(2)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熟练应用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复习静摩擦力、例举生活实例,概括滑动摩擦力的定义、产生条件;
(2)通过演示刷子与砂纸的运动情况,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3)通过设计实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先定性实验再定量实验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表达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猴子爬山折纸演示实验以及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体会到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高中阶段基本围绕力学展开,而摩擦力又是几种常见力之一,对其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以及大小计算至关重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以及大小计算。
学生错误的认为“静止的物体不受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因此我确定本节课难点是滑动摩擦力概念正确的理解和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方法: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学法指导:互动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备注
一
新
课
导
入
设置情景:引入小游戏,手工制作猴子爬山折纸,上下移动折纸两脚,让小猴从山脚爬到山顶,从而引入摩擦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提出相关问题,从引入摩擦力
,激发自己的求知欲望。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
二
滑
动
摩
擦
力
的
定
义
以
及
产
生
条
件
,例举滑动摩擦力生活实例,对比发现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
。
。
。
。
,发现之间区别与联系。
《滑动摩擦力》教学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