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电影《推手》的跨文化解读.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电影《推手》的跨文化解读
[摘要] 掌握跨文化知识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带着这些知识身处跨文化情境中。然而,跨文化情境并不是随时都有的。观看一些反映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我们的缺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理论,对电影《推手》进行解读,以了解影片作品中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 《推手》;跨文化;文化介入

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离开自己的祖国去他国学习、工作、经商或进行其他各种活动。由于世界各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身处异国他乡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身处异国跨文化情境中,人们与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直接交流、体验和探索跨文化知识。作为大众传媒非常普及的一种形式,电影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跨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影语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且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国际性的艺术语言,因其直观性和生动性,而易于被观众接受。另外,由于跨文化的情景不是随时随地都有的,通过观看表现跨文化差异的影视作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亲身体验的这一缺憾,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从而有利于跨文化交际才能顺利进行。本文将以电影《推手》为例介绍如何利用跨文化的理论解读影视作品中的文化特色。

一、《推手》故事简介
《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是首位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中国台湾知名导演李安于20世纪90年代执导的“家庭三部曲”,其中《推手》是李安导演执导的处女作。《推手》的故事发生在美国。来自中国内地北京的朱晓生留学美国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后在美国工作,与白人玛莎结婚,并育有一子杰米。其父朱老先生,是北京太极推手大师,业已退休。为尽孝道,朱晓生将朱老先生接到美国共同生活以享天伦之乐。玛莎是一位自由作家,整天在家写作。由于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加上朱老先生不懂英语以及儿媳玛莎不懂汉语,朱老先生和玛莎无法进行交流,更谈不上融入儿子一家人的生活之中,俨然成了一个多余的人。玛莎认为朱老先生在家里侵犯了她的私人空间,以至于无法正常写作。朱老先生空有一身太极功夫,但在美国却无所事事。听够了朱老先生和玛莎双方的抱怨,朱晓生生活在朱老先生和玛莎的夹缝之间,左右为难。一次朱老先生不慎走失,朱晓生到处寻找父亲未果,几乎崩溃。酒醒之后动起了想撮合父亲和寡居的陈太太。两位老人看穿了孩子的心思,倍感委屈,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朱老先生坚持离开儿子的家,到中国餐馆打工靠刷盘子谋生。不料在唐人街中国餐馆遇到黑心老板,连刷盘子都干不了。朱晓生到警察局找回父亲,但朱老先生执意不回朱晓生的家,宁愿独自在唐人街附近租住一间小公寓,和朱晓生一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不亲不近的关系。故事的结尾朱老先生偶遇也从女儿家搬离出来的陈太太,两位老人似乎要走近、相互扶持了。

二、《推手》的跨文化解读
中国属于集体主义文化,美国属于个人主义文化。朱晓生将父亲从北京接来安度晚年以期一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这凸显了朱晓生重视大家庭关系的集体主义文化特征。在美国,个人主义意味着对个人自由和差异的追求,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非常崇尚“私有(private)”,成年人,甚至是小孩,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在中国文化的人看来,朱老先生退休后到美国和儿子一家人融入一体,安度晚年,共享天伦之

电影《推手》的跨文化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好用文档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