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doc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
[摘要] 电影《喜福会》讲述了四对母女在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异国他乡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激情碰撞。故事本身的错综复杂带有典型东方思维,而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特征的场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转换方式则又具有典型西方戏剧化特征。本文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所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电影《喜福会》;文化维度;跨文化
一根羽毛,本来长在旧上海市场一只鹅的身上。当这只鹅漂洋过海来到异乡,却被剥夺了入境的权力,只留下一根羽毛,伴随女主人一路珠箔飘灯……“我要在美国生一个像我一样的女儿。但是,在那里没有人会根据她丈夫打嗝的响亮程度来衡量她的身价;没有人会瞧不起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一口漂亮的美国英语;在那里她将无忧无虑,她将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因为将送给她这只天鹅――一只超乎想象的美丽天鹅。”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这样的开场白开始了四个华裔美国家庭、四位母亲的寻梦之旅,也开始了四对母女在迥异于本土文化的异国他乡在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激情碰撞。
这部电影以一种平稳语调娓娓讲述了四对性格不同、命运各异的母女在旅美生活中的故事。故事本身的错综复杂带有典型东方思维,而两种带有强烈对比特征的场景――中国社会与美国社会――的转换方式则又具有典型西方戏剧化特征。
“喜福会”其实是四位母亲为自己在家庭聚会打麻将的活动而取的一个带有传统中国色彩的名称。虽然她们相识的缘由很美国化――因教友聚会而认识。但几个带有深刻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女人却在家庭聚会时乐此不疲地进行很中国化的娱乐活动――打麻将,身着传统服装,用汉语聊家常。这一切,在典型美国式的古典欧式室内装修的场景下进行,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而又充满戏剧化效果。
在电影中,无处不在地展现了强烈的文化冲突。这种冲突不仅存在于这些华裔家庭和本土美国白人之间,而且存在于第一代和第二代美国移民之间,包括家庭观念、婚姻观念、等级观念等。
透过这些,我们隐约能感受到贯穿整部电影的一种精神脉络,一种对于不同特征文化及其维度空间的关注。在这里,笔者试图从“文化维度”理论角度来阐释本片中所展示的中美文化基因的冲突表现及其成因。
一、关于“文化维度”理论
“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跨文化理论方面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霍夫斯泰德认为在分析文化差异时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一)权力距离,指人们对社会或组织中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一般认为欧美人注重个人能力,属于低权力距离文化,而亚洲国家,比较注重权力的约束力,是高权力距离文化。(二)不确定性的规避,指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容忍程度。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则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维度,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个体;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四) 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
《喜福会》作为一部典型的反映移民生活的优秀影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的强烈反差
电影《喜福会》的跨文化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