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中的叙事隐喻
[摘要]隐喻的本质是语言应用的非常规性。当文学作品在叙事方法上出现非常规性特征时,可以产生叙事隐喻。隐喻的识别依赖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相关背景知识和语境,叙事隐喻的识别则要透过直接表述,体味隐含的曲折意义。对叙事隐喻的解读应该考虑相关背景知识、作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社会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隐喻;叙事隐喻,文学作品
一、引言
隐喻传统上一贯被认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当代语义学认为隐喻是语义选择限制和语义变异的结果。但语义学解释不了没有发生语义变异的隐喻意义。GriceTM从语用学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解释,认为隐喻意义的产生是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因此听话人要考虑其隐含意义。LevinsonTM则提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牵涉到语境因素。不管是从语义学角度解释还是从语用学角度解释,隐喻都可以看做是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简言之,隐喻是一种非常规性的语言表述。按照这样一种观点,在文学作品的叙事方法上出现的非常规性的叙事形式可以称为叙事隐喻。
二、隐喻的识别
语言形式是意义的载体,当一个表述从字面上无法解释时,这个表述就是有缺陷的。这时,就要去寻找不同于语句意义的表述意义。对表述意义,即隐喻意义的识别首先在于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这是识别隐喻的第一个条件。例如:
例一:Tom is a fox,
例一无论是从语义学的角度还是从语用学的角度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从语义学角度来说,这句话在字面上不可能是真的,因而是有缺陷的,其隐喻意义体现在Tom和fox的语义相似性上。从语用学角度来说,人们一般认为fox具备聪明和狡猾的典型性特征,即背景知识。如果信息的接受者没有这一背景知识,便无法理解例一中的隐含意义。这是识别隐喻的第二个条件。
例二:We were on the same boat,
语义学对例二中的隐喻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因为这一句话在字面上是没有缺陷的。对它的识别只能从语用学的角度,借助于具体的语境来实现。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这句话既可以表达其字面意义,也可以表达其隐喻意义。这是识别隐喻的第三个条件。
在文学作品中,文本内容体现在文本的叙述形式之中。叙事的本质是信息的单方向传递,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阅读的是作者的直接表述。但是,作品呈现在读者心目中的实际意义,并不一定是作者给定的原意。这时我们可以透过作者的直接表述,体味可能隐含的曲折意义。从这样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凯瑟琳?安?波特的《魔法》,可以发现其叙事方法具有显著的隐喻性特征。《魔法》叙述的是一个厨师帮助残忍的老鸨实施了一种魔法,把被她逐出门的尼内特召唤了回来。故事描述了尼内特对老鸨的刻骨仇恨以及她离开妓院的决心。最终她离开了,并且是被逐出去的,这说明她从此获得了自由,再也不会与妓院有什么瓜葛。但为了老鸨的需要,她的懂魔法的厨师实施了一个魔法,把尼内特召唤了回来,并使其彻底地屈服于老鸨。从表面上看,作者是在叙述一种魔法的奇异力量,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隐喻的叙述,因为尼内特所屈服的不可能是所谓的魔法,而是反对她的社会力量。当她回到妓院时,“看上去非常虚弱,还是那身打扮”。在外面漂流了七天,她找不到生存之路,正如厨师的魔法所预言的那样,她只好“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变异的叙事形式
论文学作品中的叙事隐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