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自我意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老子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
用心灵的眼睛去注意自身。
——笛卡尔
终极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去哪里?
请思考:我是谁?
意识的定义:
人的意识产生于脑部。人的大脑、小脑、丘脑、下丘脑、基底核等,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觉信息,经脑神经元逐级传递分析为样本,由丘脑合成为丘觉,并发放至大脑联络区,令大脑产生觉知,即人的意识。
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意识概念认定,意识是赋与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
意识是物质运动变化的场所
意识的分类
意识
环境意识
自我意识
主我是积极地知
觉和思考的自我
宾我是被注意、思
考或知觉的客体
主我
I
宾我
Me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是意识的核心部
分,就是对“自我的认知”,或者说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它
包含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如果再进一步简
化,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包
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
等方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
及情境、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
的心理系统。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功能
1、决定个体行为的持续性与合目标性。
2、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3、影响个体的期望水平。
三、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发生或形成主要有物—我知觉分化、人—我知
觉分化和有关自我的词的掌握三个标志。
(二)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意识发展
从依靠别人的评价转向独立评价;从评价别人转向自我
评价;从具体行动的评价转向运用个性品质评价,从单纯
依靠表面现象与行为的效果转向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评价。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
自我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标志,它不是与生俱
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
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学生对
自己的认知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逐渐形成。
(一)他人的反馈
通常,别人会对我们的品质、能力、性格等给予
清晰的反馈,从而增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激励对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经常
说:“优秀的学生是夸出来的”。当否定性评价过多
时,学生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识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