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结构概述
背景
韩国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在韩国产业政策的最初阶段就得到了体现。其后,韩国政府有推进重化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适时地调整其产业结构,使原本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汉江奇迹”,并经受住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考验,迅速走上经济复兴之路。
韩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
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包括四个阶段:
50年代中后期,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
60年代初期,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
7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
80年代以后,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
50年代中后期,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
战后,韩国经济一度中断并难以恢复。当时,全国40%的加工工业企业和90%的采掘工业企业倒闭,失业人口约占总就业人口的 40%,失业率超过20%。就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韩国开始了它的现代经济增长过程。这一时期,韩国主要依靠美国援助物资支撑经济,发展内向型经济,通过销售美援物资积累资金,再投入到电力、煤炭、水泥、运输、通讯等骨干产业部门以带动内需。
60年代初期,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
由于国内缺乏原材料、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所需原材料的80%依靠进口,再加上当时韩国出口不振,使得国际收支逆差巨大,只能靠外国资金弥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政府自1958年起,开始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而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韩国经济转型。韩国抓住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首先实现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推动的经济增长,继而又完成了资本密集型原材料工业产品的进口替代,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70年代,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
国内,由于需求弹性和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迫切需要扩大汽车、船舶、电视机等产品的生产;国外,由于美国政府在亚洲战略的改变,韩国出于军事抗衡的需要也迫切要求建立国防工业。这一时期,产业政策从鼓励出口转向优先发展重化工业。韩国在发展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和造船等产业的同时,还重视电子机械、家用电器、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技术进步。这些产业不仅为韩国经济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而且使其进入重化工业结构高级化阶段。
韩国产业结构简说
1960-1995年,韩国三次产业所占 GDP比重的变化趋势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见表 1)。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主导了整个工业化进程。从60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70年代直至80年代中期,第二产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并且,70年代后期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比较彻底。另外,政府对第三产业也比较重视,%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因此,第三产业中的电力、交通、通讯部门基本呈不断上升趋势。
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1980年,韩国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在轻工业中,食品加工工业下降幅度最大,重化工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金属和机械工业。90年代,韩国选择了20种产业作为今后重点扶植的出口产业,其中以微电子、稀有材料、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为基础,以机械、电子和汽车工业为主导,发展未来产业。到2000年,韩国形成了以电子、机械、汽车、纤维和食品工业五大产业为中心的新旧产业相结合的产业格局。在上述20种产业中,电子产业的发展速度最快,机械和汽车工业分别居于第二、三位。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有造船、钢铁、纤维和食品等传统工业。(见表2)
韩国产业结构概述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