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自然的“有感情地朗读”
读书要把自己当成作者,一个讲故事的人,把看到的景象,体会到的喜怒哀乐,运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这种朗读才棒!我想这应该是“要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的“有感情地朗读”吧。可看看我们的课堂,台上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台下学生一脸的不以为然,个别则挤眉弄眼,捂嘴窃笑。学生一读起课文来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表情做作,语气、语调失真,难怪有学生笑他们读得恶心。为什么如今教师大力抓朗读,学生却仍不喜读书,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呢?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部分教师指导步入误区有关。有些年轻教师对学生朗读注重技能上的指导,把诸多朗读技法(如停顿、速度、轻重、升降等)、朗读惯用符号等全盘灌输,可是学生的朗读水平亦未见明显提高。有感情地朗读并非不需要技能训练,但绝不是枯燥、机械的纯技能训练,应是对朗读技法的无意识训练。这里的无意识是指不刻意、机械地强调停顿、速度、轻重、升降等概念,而是通过范读、领读引领以及比较自悟等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朗读技能的训练。朗读应是“情”与“技”的整合体。叶圣陶先生说:“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类语调而已。”语文教学不是培养朗诵专家,对所谓的“重音、停顿、速度”等不必要求甚高。有感情地朗读重在“感情”,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这种朗读才能在学生的心里产生长久的影响,真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朗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评价,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评,激活他们的学习动力,锻炼语言表达及思维能力。但是,学生的评价是比较肤浅的、表面的,他们往
提倡自然的“有感情地朗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