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丝路秦陇道天水古城略考.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丝路秦陇道天水古城略考
[摘要]丝绸之路上的繁华重镇天水文化内函深厚,经贸往来发达,军事地位优越,丰厚的历史积淀是形成这座大都市的核心,也是今日天水迅速崛起的主要依托。本文论述了天水古城昔日的繁荣和城市沿革。
[关键词]天水;古城考略;秦陇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2-0037-02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黄河支流渭河中上游,居华夏大陆腹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氏的故里:也是秦国最早建都之地,丝绸之路上的繁华重镇,唐宋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历史上的天水,桑麻翳野,经济发达,文化鼎盛,英才辈出。今日天水,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多项改革试点城市。也是陕甘川宁毗邻区域的中心城市。欧亚大陆的重点城市。
自战》云:“秦武公十年(前688)伐邦冀戎,初县之。”说明天水设县建城历史久远,也就是说天水在我国建县史上是最早的了。秦始皇三十八年
(前210),置陇西郡上邦县以区别于陕西下邦县,其治地《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均谓是后来的秦州治地,那时的秦州城邑,即今天水城。1986年3月麦积区牧马滩秦墓出土的木板邦地区地图上所标示的邦丘位置,距今天水城很近。“圭”为礼仪之物,似山形,“阝”为“邑”部,有都邑之意,“邦丘”即“邦山”,“丘”与“山”通。今天水城之北凤凰山,古谓之天水城之镇山,即邦山。邦山之阳有邦邑,也就是邦县之城。据秦简《日书?禹臾行》“日出邑门”及《墓主记》“丹弃之于市,三日葬之垣离南门外”看,当时的邦县城已是具备防守事务的城垣、城门和市。至于其城方位、市镇建设在《水经注》中所述更详。《水经注》云:“渭水东历县北,邦山之阴,经困岭东北……(藉水)又东迳上邦城南,得核泉水,并出南山,北流注于藉水,藉水即洋水。北有漾水(今罗峪河)注焉,水出西北郑山(今凤凰山),翼带众流,能以成溪,东流曲迳上邦县故城西侧、南出……水又东入于渭。”《水经注》又云:“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水又南注藉水……”说明至迟在魏晋郦氏所处时代之前,天水古城就有了“五城相接”的规模了。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天水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自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西缰。丝绸之路后畅通,天水毗邻长安。西通河西,荟萃中西文明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得到显现,遂成为丝绸之路秦陇道的重镇。长安西出第一大站就是天水,故而形成了历经汉唐千百余年的繁华大都市景象。

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治所于平襄,上邦属之。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3),改天水郡为汉阳郡,治翼(今甘谷),上邦属之,人口有较大增长,是汉漆器、盐铁(政府专卖)的重要产地。为保证这些重要战略物资的生产,地方政府特设置专业生产盐铁的工官。当时“西州盐井”、“上邦之铁”的品牌可说是誉满京都长安,争相抢购。当时上邦也是重要的蚕桑基地,自“伏羲化蚕、化布”以来,蚕桑业极其发达。据载,当时这里“都邑殷阜,聚落相望”,“桑麻翳野,天下富庶无出陇右”,“一辈(队)大者数百,少数百人,从长安西去,由西域东来商人、使者、军人和文人,常年往来于道,络绎不绝”。
两汉之际,隗嚣割据陇上。在天水古城北建隗嚣

丝路秦陇道天水古城略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