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的建立、问卷调查和资源基础理论的一般性分析,试图探讨发现民宿经营成功的核心资源,并期望通过研究说明不同核心资源对民宿经营成功的重要性。调查研究表明,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和区位是民宿经营中的异质性核心资源,其中经营者和乡村风情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
[关键词]乡村民宿;关键性资源;决定性资源;核心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64―06
1 乡村旅游与乡村民宿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所有游览、休闲、度假服务的总称,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术语。莱恩(Lane)就曾指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多侧面的旅游活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形式并不同。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乡村旅游在我国以“农家乐”的形式快速发展,但在学术领域,乡村旅游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尚不明确,但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马彦琳认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德谦在考察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和实际发展历程后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与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与学者将乡村旅游研究重点集中于宏观方面不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引导和规范接待主体角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于乡村旅游形式各地存在差异,因此对乡村旅游接待主体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北京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上海、四川及其他大部分地区称为“农家乐”接待户,或直接以“农家乐”相称。同时,以产业特色为基础,进一步出现了“渔家乐”、“林家乐”、“牧家乐”、“副业工艺农家乐”等。一般认为,“农家乐”是农户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草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出于扶持的目的,政府部门对“农家乐”的定义相当宽松,既包括带住宿的“农家乐”,也包括城市边缘地区乡村以餐饮和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设施。据统计,截至
2005年底,四川全省“农家乐”经营接待户总计达到17037家,吸纳就业人员237920人。
与我国政府管理乡村旅游异曲同工,西方国家基本上将乡村旅舍看作是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它们对乡村旅舍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其中B&B最为普遍。据美国PAll统计,2004年全美境内共有合法B&B/Country Inn 20000座,资产总值34亿美元,。台湾民宿是另一个与我国“农家乐”相近的接待设施。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该法规对民宿的地理位置选择和经营方式做了约定,并规定经营规模5间以下(特殊地区15间以下)作为主要认定依据。截至2004年8月,全台湾共有合法民宿625座,,另有未合法民宿841座,房间11939间,全岛民宿平均房间数为
。
本文以与B&B和台湾民宿更为接近、提供住宿和为住客提供餐饮服务的“农家乐”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称之为乡村民宿。
2 市场导向下乡村民宿经营要素分析
“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
萨缪尔森()根据“消费者选择一偏好关系”逻辑,提出的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认为,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显示出他内在的偏好倾向,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力约束下的购买欲望。市场显示出来的乡村旅游偏好反映着旅游者的选择取向,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们是乡村民宿经营中具备市场价值的要素。
服务营销依据服务产品的特点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购买阶段、消费阶段和评价阶段。在购买阶段,消费者积累购买欲望、搜寻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动机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在消费阶段,消费者进行实际购买和消费,消费者同服务提供人员及其设施设备打交道,并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服务项目选择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在评价阶段,消费者根据体验质量和预期质量进行比较,对服务品质做出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服务品质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
根据显示性偏
乡村民宿经营管理核心资源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