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小故事导入: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当时有名的才子唐伯虎,酒席间大家请唐伯虎即兴为老太太题一首祝寿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 惊怒
偷得蟠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同学们看这首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呢?
有创新,不同于传统的祝寿诗
有悬念,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同学们说的很对,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什么是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我们再来看几则小例子:
世界文学史上的最短
最短的言情小说:他死的那天,孩子出生了。
最短的武侠小说:高手被豆腐砸死了。
最短的恐怖小说: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
最短的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最短的荒诞小说:有一个面包走在路上,他觉得自己很饿,就把自己吃了。
三、文学创作中的悬念:
虽然说悬念应用于各个艺术门类,但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文学,因为电影、戏剧都在有剧本,所以可以说有时悬念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
古人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人们读文章就像观看山景一样,不喜欢看平的山,因为那样就没什么意思了,总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好。写文章就是这样,如果你在写一件事时一味交代,叙述,而不讲究手法技巧,那别人读起来肯定是索然无味的,所以适当的设置些悬念,就会让情节波澜起伏,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有迫切读下去的欲望。
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所学过的很多课文当中,有很多文章都适如其分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我们试看几例:
(一)课内课文举例:
1、《草船借箭》
此文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悬念。
立状设悬念: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诸葛亮却立下了三天完成的军令状,难道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吗?这是不是伸着脖子等着挨宰?这是第一个悬念。
借船设悬念: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鲁肃可着急了。他于是趁机提出借二十条船,按他的要求装备好,并叮嘱鲁肃保守机密。这些小船能变出箭来吗?鲁肃一旦向周瑜报告了,诸葛亮岂不是全完了?这是第二个悬念。
取箭设悬念:军令状立了,小船借了,可就是不见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趁着漫天大雾逼近曹军水寨,并且叫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固然吓得面如土色,读者也要捏一把汗,如果曹军大举出击,诸葛亮不是要成为俘虏吗?这是第三个悬念。
三个悬念,三层理解,诸葛亮聪敏机智,胆略过人,真是“神机妙算”哪!
2、《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个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
3、《最后一课》
小说的开篇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又写上课前教室里与以往不同的气氛,这些内容都是在设置悬念,使读者
学会设置悬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