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扎实积累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课标还对积累有量的明确规定。结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我觉得如果教师一味地把任务推给学生,不但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有时还会耽误时间?,不能真正落实课标,不能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所以立足课堂,让学生发现积累的益处,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继而拓展延伸,真正扎实做好积累。
一、朗读中积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有感情地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教师示范朗读,学生仿读,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挑战老师读,挑战学生读;学生“美读”(每天课前五到十分钟),挑选朗读最充分,最能代表自己朗读水平的文章(课内课外即可),让他们展示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在评价中学习再提高;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找准角色,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放电影朗读”,教师鼓励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中放电影,这样既能很快进入朗读角色,又能在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在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起到一石几鸟的双重作用。读的多了、熟了,就越有信心,有信心就越喜欢朗读,这种循环就越有成效,所达到的预期就越明显。
二、背诵中积累
背诵记忆更是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儿童正处于储存语言的最佳时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一些好文章,有利于培养记忆能力,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背诵时间。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以外,能激发学生真实情感的句段也要熟读成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积累语言。
例如《翠鸟》一课,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翠鸟的外形,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和有序观察。怎样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意图并很好地学以致用?我是这样做的:
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习作本来就有为难、恐惧心理,如何让他们既能写出身边小动物的外形,又感觉心里有底,不怯笔。于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归纳、整理出作者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清晰板书出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让学生像放电影一样了解翠鸟的外形,再让他们熟读、美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趁热打铁,在这种语言环境下,让学生仿写其它动物的外形。学生们有写鸡的,有写鸽子的,有写鸟的……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也仿写其中的比喻句,别说练笔还真像模像样、更生动了。总之,大部分学生在写动物外形方面没有了为难的,不知从何下笔的感觉,有些同学还有了习作的欲望,这太难能可贵了!
三、迁移指导,促积累
学习、积累的目的就在运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典型的材料、内容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最终达到学以致用。扩充阅读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为中心辐射点的课内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四、科学训练,促积累
(一)归类积累
词句是语言材料,学生头脑里掌握词汇和句式越多,表达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回忆、整理有一定规律
立足课堂 扎实积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