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美在不刻意.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美在不刻意-国学教育论文
美在不刻意
●蒋勋
假日无事,便取出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倚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感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彷佛有点儿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划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
苏轼一生多次遭贬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远至瘴蛮的岭南、海南岛。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
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群小以苏轼的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逮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唯有一死。在狱中密托狱卒带绝命诗给兄弟苏辙,其中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样惋恻动人的句子。
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
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啊,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时在宋神宗元丰六年,西历1083年,苏轼四十

美在不刻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zonghong1
  • 文件大小151 KB
  • 时间2017-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