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内帘外,花与人俱“瘦”--走近李清照
李清照(约1084--约1155)
济南(今属山东)人,横跨两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 当时就广为流传,人们争相效仿,称其词为“易安体”。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有《漱玉词》。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作者简介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风“婉约正宗”
南渡前:表现悠闲、闺情、相思
清丽婉转
《如梦令昨夜雨疏》
《如梦令常记溪亭》
南渡后:表现怀旧、思乡、思国
沉郁凄凉
《武陵春风住尘香》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写作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整体感知
卷帘人是谁?卷帘人对花事的态度怎样?帘内主人公对花事的态度怎样?
探讨:
卷帘人没发现雨后花有何变化,观察是粗心,感情是淡漠的。词人是惜花情深,体察是细腻的。
合作探究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首词构思之巧妙,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请就此词作赏析。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刻画了一个爱花、惜花的年轻女子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伤春、惜春以及对美好事物珍惜的情感。
2、“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拟人。“绿肥红瘦”中的“肥”和“瘦”用比拟写雨后海棠花的叶和花,形象生动。
②借代。“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是叶和花的颜色,用以代指海棠的叶和花,十分贴切。
③设问。“知否”问得寻常,答以“绿肥红瘦”,妙语天成,奇妙无比。
④反复。“知否、知否”。
3、“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首词构思之巧妙,历来为词论家所称道,请就此词作赏析。
明确:这首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李清照词二首——如梦令 醉花阴 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