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与官窑、哥窑、定窑、钧窑被称为宋代
“五大名窑”,传世文物极稀。3 月底,一件宋代
汝窑天青釉花口洗将在拍场上拍,这只高度
厘米、口径 厘米的小盘的估价达 6000-8000
万港元。
早在北宋宣和年间,随使高丽的徐兢就在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将“汝州新窑器”与
“越州古秘色”相提并论。南宋时期叶寘的《坦
斋笔衡》中更记载“汝窑为魁”。
存世不足百
与另外四大名窑相比,汝窑的存世量最少。
故宫(微博)博物院瓷器研究专家王健华告诉《东
方早报(微博)·艺术评论》,上世纪 80 年代末,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研究家、已故的冯先铭先生根
据研究认为约有 60 余件汝官窑存世,此后出土
的汝窑既有官窑也有民窑,保守地说当今存量应
肚子躺在水面上?„„来到河边,我把料袋放到水里,一边
不足百件。其余宋代名窑的存量依次为:北宋官
窑不足 200 件,集中于台北、北京故宫以及一些
世界知名博物馆内,如把南宋官窑也算上的话,
数量大大超过这个数字。哥窑、定窑和钧窑的数
量为几百件。
香港苏富比(微博)亚洲区副主席、中国艺术
部国际主管仇国仕对《艺术评论》表示,根据出
川哲朗 2009 年出版的《北宋汝窑青磁——考古
发掘成果展》研究,目前来源有序的官汝窑数量
是 79 件,绝大部分馆藏于全世界各博物馆中,
仅有 7 件被私人所藏,分别为葵花水洗 1 件、圆
形水洗 3 件和浅盘 3 件。
今年 88 岁的叶喆民先生自幼学习陶瓷,曾
在故宫博物院从师陈万里、孙沄洲,赴全国各地
考察窑址鉴定博物馆藏瓷,1977 年,时年 53 岁
的叶喆民首次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在
肚子躺在水面上?„„来到河边,我把料袋放到水里,一边
其编纂的《汝窑聚珍》中记录了两只天青釉花口
洗,一只高 厘米、口径 厘米,为“大
英博物馆藏”,另一只高度 厘米、口径
厘米、足径 厘米,但标记了“藏处不详”的
字样。
2012 年 3 月,那只“藏处不详”的官汝窑终
于浮出水面,这就是近期将上拍的汝窑瓷器。据
业内人士介绍,上述 2 只天青釉花口洗在上世纪
30 年代由英国收藏家夫妇 AlfredClark(艾弗
瑞·克拉克)收藏。1936 年他们将其中一只捐赠
给大英博物馆。1950 年克拉克先生去世后,克拉
克夫人继续保留另一只花口洗直至 1976 年去世
前才转由日本收藏,近期从另一位日本私人藏家
手中流向市场。
三特征辨汝窑
目前艺术市场中虽然不少汝窑拍卖记录,但
肚子躺在水面上?„„来到河边,我把料袋放到水里,一边
只有极少数成交记录被专家认可,如 1992 年纽
约佳士得拍卖的一件直径 8 厘米的汝窑盘,原属
于美国收藏家斯蒂芬·君尼库克三世的旧藏,被
香港藏家区百龄以 154 万美元成交;另在香港的
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汝窑三牺尊曾创下 5000 万
港元的天价。
根据叶喆民的研究,汝窑的鼎盛时期可推测
在宋元祐元年(1086 年)至宣和末年(1125 年),
即哲宗、徽宗时期,前后不足 40 年。近千年后
完整器件传世数量稀少是市场对汝窑倍加追捧
的一个原因,此外哲宗、徽宗及历代对汝窑的推
崇也加剧了收藏之风。明人沈节甫在《记录汇编》
中说“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
次之”。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芍药》画中题诗“花
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
历代有关汝窑的分析,以叶寘的《坦斋笔
肚子躺在水面上?„„来到河边,我把料袋放到水里,一边
衡》、曹昭的《格古要论》和高濂《遵生八笺》
较为详实可信。关于汝窑的典型特征,可以从底
部工艺、釉中气泡、开片中观察。高濂《遵生八
笺》说“底有芝麻细小挣针”是汝窑主要的工艺
特点,向被视为辨别真伪的重要依据,并有所谓
“裹足支烧”的专称(即器底不露胎体而用釉包
裹,以耐火土制成环形支具垫烧)。支具上有 3-5
钉状凸起,烧成后在器物底部留下如芝麻大小的
支撑痕迹,故称“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汝窑釉质的另一典型特点是釉中气泡,用 10
倍以上放大镜可以观测到,多浮在上层且较为明
亮,若倍数过高反而会见到气泡大小混淆一片难
以辨识,因此可用“廖若晨星”形容汝窑釉中气
泡,相比之下,官窑、哥窑釉中气泡特征正好相
反,可以说是“聚沫攒珠”。
典型汝窑的第三个特征是釉的开片为“蟹爪
纹”。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指出汝窑:“宋时
汝窑为魁瓷片亦珍-拍卖预展鉴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