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于连形象的悲剧分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于连形象的悲剧分析-大学语文论文
于连形象的悲剧分析
欧炫佑
(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37)
[摘要] 于连在《红与黑》问世后,一直是文学史上颇受争议的人物,几经时代变迁周折,褒贬不一,仍具有鲜亮的时代气息。从人性分析于连复杂的性格,多舛的人生,展现了他的人生悲剧。这种悲剧不单是个人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更体现了哲学中的悲剧性。
[ 关键词 ] 于连;人生悲剧;《红与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8610(2015)08 -0050 -02
[作者简介]欧炫佑,女,广东省湛江市人,湛江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中文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外国文学研究。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创作于1827年,成书于1830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前,于连是小说的主人公。对于于连形象的研究一向是见仁见智的。
一、于连形象流变
有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因为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是男主人公和两位女士的“不容于世”的爱情故事;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部“野心家成长史”,因为该小说主要是叙述“野心家”男主人公一生追求功名利禄的故事;更有人认为这是一部政治小说,因为故事展现的背景是1814年至1830年黑暗、倒退的波旁王朝。80年代思想的禁区解放后,学术界对西方的诸如“自由主义”、“启蒙主义”等思潮的认识进入了理性分析的阶段,学者们对西方近代各种思潮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对这部小说和于连的形象的分析方法不再局限于阶级斗争,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方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理性和丰腴。著名学者马征认为:“司汤达曾经跟随拿破仑征战,并且得到过拿破仑的赏识,作者以自己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而又深刻地审视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国与当时整个欧洲之间的关系,他把自己考察与分析得到的东西以一种艺术的手法全部融汇到作品主人公于连的身上。”这个阶段的研究开始注重了小说的文学特质和现代感,对于连的形象由此前的“讥讽”转向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同情,在反对他的妥协和软弱并存的同时也肯定了他天生所具有的不屈的反抗精神。到了90年代,随着整个社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增强,对外国文学研究的视角更加开放。如何和外国文学实现理性交流,如何引导形成有独特魅力的中国视角,都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大挑战。其中对于连形象的研究也由文学特质、人性视角扩展到更大广阔的空间,由单一的文学研究转向了和美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等多维度的视角结合。例如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论进行的精神分析学角度,从人物构建的背景揭示出的多元历史学角度,揭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文学角度,赵正铭、陈义东提出于连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西方原型理论角度等,这种百花齐放的境况迎来了于连研究的春天。
于连出生于法国北部一个小业主家庭,一直接受启蒙思想学者的自由平等论和无神论观念,羡慕拿破仑时代凭借个人努力立下战功从而跻身上流社会的神话,并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的人生目标。他有抱负富有理想,具有天生不屈的反抗精神,一次又一次试图通过参军、当教士、利用感情接近贵族等手段实现梦想,却一次比一次摔得更彻底些,直至被打人死牢。最终,他坚决选择了在反抗斗争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于连是一个悲剧人物,而他的悲剧又是多层次而复杂的。
二、于连的悲剧及

于连形象的悲剧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uyuw1
  • 文件大小155 KB
  • 时间2017-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