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可以不逆耳-国学教育论文
忠言可以不逆耳
邢东王太拓
中国有句俗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国人将之奉为圭臬。于是,我们在劝谏他人的时候,在种种挖苦和教育之后,总是达到“逆耳”的极限。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大家都深知“良药苦口”的道理,但是并不是每个人在生病的时候,都愿意服用这款“苦口良药”。在历史的潮流中,就有不少直言敢谏的良臣义士为这句话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实,在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敢说,不怕忠言逆耳。但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却不一定非得如此。说话时绕一绕圈子,讲究些策略,不仅可以使你顺利达到目的,还可以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我们且先看历史上一个成功劝谏的例子。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泰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派遣兵将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当时主持政务的赵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请求见太后,太后猜测他是来劝自己答应让儿子当人质的,于是气冲冲地等着他。但触龙见了赵太后,只是拉家常,说些衣食住行的事,然后提出一要求:想给自己十五岁的小儿子走个后门,让他到皇宫里当差。
赵太后笑他过于溺爱小儿子,触龙点头说是,而且自认为比太后还要疼爱自己的孩子,并说太后最疼爱的是自己的女儿燕后,而不是长安君。太后辩解说自己最疼爱的是长安君。触龙举例说燕后出嫁的时候,虽然赵太后依依不舍,但是女儿出嫁后,却一直担心女儿被赶回来,这是为女儿的将来做打算,希望她的子孙能够世代做国君。
赵太后觉得触龙说得很对,触龙又对赵太后说:“当父母的疼爱子女,就一定要为自己做长远打算,现在长安君于国家社稷没有功劳,将来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一句话惊醒了梦中人,赵太后爽快地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去了,赵国的围也就解了。
从触龙劝解赵太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劝解他人改变主意的方法:首先,要审时度势,曲径通幽。赵太后不愿让儿子去做人质,大臣们竭力劝解,但都没什么功效,甚至于让太后震怒,这些大臣的忠心可鉴,但是方法欠妥。
触龙没有顶着风头直言面谏,而是看准时机,采取曲线救国的方式,先从关心孩子的话题人手,让太后的满腔怒火消失殆尽,然后再旁敲侧击,通过历代王侯因为没有功劳难以坐稳江山为例,使之幡然醒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道理,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我们也一样,在劝说他人接受正确意见时,也要注意对方的态度如何。如果对方能够爽快地接受你的意见,那就直言不讳:如果对方在气头上,一时无法说通,可以等他的火气消了再说:如果事情紧急,必须要马上说的话,就要像触龙那样,先看好时机,再通过巧妙而曲折的侧面劝说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触龙劝说赵太后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劝说他人接受正确意见的时候,要讲究策略,促其自省。触龙说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他这是故意给赵太后设圈套。天下的人都知道赵太后爱儿子胜过爱女儿,不然也不会闹出让长安君当人质的事情来。赵太后一旦反驳,就落入了触龙的圈套——爱儿子,就应该为他做长远打算,不让他出去做人质,将来怎么在国家立足呢?触龙高超的说服技巧,最终让赵太后自己醒悟,达
忠言可以不逆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