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安乐死的刑法评价.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近年来,随着各种“安乐死”案件频繁被媒体报道,社会大众对安乐死进行法律规制的呼声越来越高,以法学家为代表的学者对安乐死的研究也随之深入,但安乐死合法化这一争论许久的问题依然没有结果,司法实践也只能对“安乐死”采取回避态度。
安乐死,一般用于在个别患者出现了无法医治的长期显性病症,因病情到了晚期或不治之症,对病人造成极大的负担,不愿再受病痛折磨而采取的了结生命的措施,经过医生和病人双方同意后进行,为减轻痛苦而进行的提前死亡。
安乐死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每一种类在学理和伦理上的可责难性是不同的。
有主动安乐死,即按病人要求,主动为病人结束生命(例如透过注射方式)。
被动安乐死,即按病人意愿停止疗程(例如除去病人的维生系统或让病人停止服药),使其自然死亡。
在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是绝症病人因无法忍受痛苦而主动要求对自己实施的安乐死,即主动安乐死和自愿安乐死。界定含义后的安乐死,体现了尊重人性、维护生命尊严的人道主义关怀,在维护病人利益的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因而不具社会危害性。最后,安乐死的实体立法可通过在刑法中增加新的正当行为条款来实现,程序法规制方面,可以通过单独立法的形式规范其申请、审查、批准、执行、备案等适用程序。
我国刑法对安乐死的反应及其反思
1986年,陕西省汉中市发生一起安乐死事件,医生于1992年被无罪释放。但法院判决该案两名被告人无罪的理由是,其所注射的药物并非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从1994年起,几乎在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都有代表提出关于安乐死的提案,虽然所提议案一直没有获准。[4]2007年3月,29岁的李燕因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经历了28年的病痛折磨。她想通过人大代表提交《安乐死申请》,推动安乐死在中国合法化。这一事件,使安乐死在我国社会中再次产生议论的热潮。然而,立法机关及司法界保持原有的冷静。下面,笔者拟以安乐死为切入点,从刑法理论上对我国刑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一)非犯罪化:排除犯罪性行为理论
我国刑法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不同于大陆法系国家。在犯罪论体系上,采主客观相统一的一体化结构。即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即属违法、有责。至于不构成犯罪的,是因其不符合构成要件,并没有同大陆法系国家类似的阻却违法性事由或阻却责任事由。对于在客观上造成了或者可能造成了一定损害结果,但由于具有特定的理由、根据,并未被刑法禁止,因此并不符合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进而排除犯罪的成立。[5]在排除犯罪性行为理论上,仍有讨论安乐死非犯罪化根据的余地。但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显得过于薄弱,难以形成有力的学说。并且,进一步讲,目前我国的刑法并未对被害人同意或承诺这一排除犯罪性行为理由加以法定化,这也大大地削弱这一理论作为安乐死非犯罪化基础的力量。
(二)犯罪化:故意杀人罪的立法检讨
我国刑法对于剥夺个人生命的行为,仅由故意杀人罪这一条文来规定。笔者认为由于这一规定相当笼统,使得刑法难以应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在安乐死问题上,我国故意杀人罪的立法,值得进一步的检讨与完善。对于剥夺个人生命的行为,外国刑法上规定得相当细致。而在我国,立法上仅有一个条文,法律解释上也欠缺进一步的明确。因此,一方面,又使安乐死未能非犯罪化;而另一

安乐死的刑法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136365664
  • 文件大小79 KB
  • 时间2017-12-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