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巢湖实习区构造.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巢湖实习区构造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西向东依次为马家山向斜、凤凰山背斜、俞府大村向斜,断裂构造发育。
一、大地构造位置
  本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下扬子台褶带南京坳陷褶皱束滁巢褶断带)、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南缘以桥头集一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夏阁一圣桥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区内位于特提斯构造与太平洋构造的交汇处,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强烈,,以NNE—SSW向褶皱为主,伴随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扬子板块的基地形成于晚元古代中期的晋宁运动(约8亿年前),地台盖层发育较全,自晚三叠世开始大部分地区出现活化。由于中生代期间的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使地台盖层表现为过渡类型的构造形态,反映出较强的活动性。
下扬子台褶带是扬子地台内部一个活动性较强的次级构造单元,位于地台东部长江下游地区,属古生代——三叠纪的坳陷带。中生代以来经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形成结构复杂的地台盖层褶皱带。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构造图(1964)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大治坳陷褶皱束、修水坳陷褶皱束、南京坳陷褶皱束、皖东南准地槽型坳陷褶皱束和太湖隆起五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
南京坳陷褶皱束,黄汲清称其为南京坳陷。震旦系古生界和三叠系发育较全,厚度较大,侏罗系覆盖面积也较广,并有白垩系分布,新生界发育,长江沿其流过,是一个继承性的坳陷地区。由于印支燕山运动,发育了一系列以北东方向为主的褶皱和断裂。其西界是郯庐断裂,也是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分界。郯庐断裂的活动对该区的地质发展史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滁巢褶断带位于南京坳陷褶皱束的中部,由滁州到庐江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是一个次级构造单元。西侧是浮槎山――南将军山隆起,主体由震旦系——三叠系构成的褶皱组成,自北而南可分为五个带:依次为龙山单斜带、黄山背斜带、半汤复背斜带、银平复向斜带、严桥复向斜带。该褶断带的构造线方向大致为北东40°左右,地层都较规则的顺构造线方向分布,褶皱构造十分发育,一般背向斜相间出现,皆呈交互式背向斜复式构造。褶皱形态较为复杂,多为线状且较紧凑,两翼较陡(南东翼更陡,北西翼稍缓),轴面常为一高角度倾向北西的倾斜面,说明本区在构造变动中,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物质运动的水平定向性,即区域构造应力场是由北西向南东挤压,所见背斜核部、多为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砂页岩及泥盆系五通组砂岩。向斜核部多为二叠系和三叠系灰岩,褶断带中两组断层发育,一组为北东向纵断层,一组为北西向横断层,而以北东向断层为主,且多为逆断层,规模较大。横断层主要为正断层或平移断层,甚至穿过褶曲核部,在地貌上表现为低平垭口、山谷或交通要道。
  羊汤复背斜位于巢湖市北部地区,被截于夏阁——盛桥断层和清溪断层之间,范围还可东延,复背斜形态很不完整,组成地层为震旦系灯影组至中三叠统东马鞍山组。由于各方向断层错移,破坏后期北北东方向断层伴生的褶皱迭加所致,主轴已分离成两段。西段出露于汤山附近,轴部被纵向断层(韦家村断层)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最老地层为灯影组,向东依次为奥陶系,产状正常,倾角30°~40°,

巢湖实习区构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1136365664
  • 文件大小213 KB
  • 时间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