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墨天命观之异同
在中国哲学思想之中,“天命”思想有着始基性的意义,可以说它关系到对整个中国哲学的理解。命运论一度曾被视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重要命题,被古今中外哲学家经常拿来探讨。笔者认为命运论其实是一个关于如何看待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而如何对待命运问题则是一个关乎人生智慧的问题。
天命通常是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神秘的客观必然性。从商周时代开始,上天就被认为是主宰人类社会的至上神,商代称帝或上帝,周代则称天。天的命令,就是天命。大约从孔子开始,思想家们就开始关注天命问题与人生哲学的关系,在先秦哲学中,主要有儒家的知命观,道家的安命观,墨家的非命观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的命运观。这里暂且把道家的安命列入儒家,因为二者都承认天命的存在,从这点上来讲其与墨家的非命显然是有矛盾的,作为当世的显学集大成者,二者的思想里却存在着这么明显的矛盾,那么对于二者的比较就显的很有趣而且有必要了。
儒家的天命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原始宗教的天,来源于殷文化带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观,但孔子对其进行了改造,强调畏天命,更强调知天命。二是作为道德源泉和依据的天,与周初统治者解释政权来源的民意论的天命观有关,但孔子对之作了由政治而伦理的转换。
孔子承认“天命”。他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道德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孔子不仅认为自然界的事情由天命来支配,而且认为人的贫富、贵贱、成败、甚至生死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因此他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他认为人们应该承认天命,并且顺天命而行,否则就会受到上天的惩罚。但是与此同时,孔子也认为,一个人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应该尽力去做好自己的该做的事,“知其不可而为之,尽人事然后听其自然”。关于人的品德和思想,孔子则认为完全由人的自身努力所决定,而与天命无关,比如他说:“为仁由己”。孔子没有否定天命,但对天命的威力做了限制,天命可以让人的某些正确的行为不成功,但不能阻止人去做正确的事情。
在对待“鬼神”的问题上,孔子的态度是模糊的,他并没有对鬼神进行绝对的肯定或是否定,基本上采取的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的态度,这一点从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的话语中便可以体会出。
孔子的天命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他是公认的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因此,儒家的天命观往往以他的思想为代表,而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又极其广泛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的特征是,人所探究与追寻的对象从“神灵”转向“人事”。人们关注的内容也从未知世界转向了现实世界,“不言鬼神,不问生死”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普遍观念。由于孔子对天命思想当中的有关“鬼神”内容并没有完全否定,因此,许多中国人对“鬼神”的观念便停留在信则有,不信则无,既信又不信的状态中。
与孔子有所不同,墨子是诸子百家中更注重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位。在天命观上,他的
“天”基本上沿袭的是商周时代的“天”,认为它能够主宰万物并能够赏善罚恶。他认为“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息,其明久而不衰”(《墨子·法仪》),也就是天好比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灵,时刻影响着世间万物。可以说在对待鬼神的态度上墨子是极尽肯定的,他曾经一度尝试通过查找史料记载来证明鬼神的存在,由于它的无所不能和赏善罚恶,因此墨子主张人在受到压迫或威胁时应该向鬼神祈求帮
论孔墨天命观之异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