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件背景下微博现象与公共领域的形成
------ 以南平校园凶杀案为例
[摘要] 作为 ,微博不仅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格局,在共享与传播“我思、我见、我说”之中,微博也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生活。一双手虽然小,但无数双手彼此关注、评论和转发,便链接起整个社会的神经末梢。微,不是弱小和卑微,是个体被看见,是“公众”的发声。微博的兴起,突出反映了网络的发展将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从网下延伸到网络空间这一新的社会现实。本文在借鉴和吸收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南平校园凶杀案”为例,在社会学的视野下对当下公共事件背景下微博现象与公共领域形成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作者通过个案研究,将搜集到的网络质性资料和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理论结合起来,从“形成公共领域的三个条件”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微博作为一种沟通载体,使得公共领域的形成成为可能一基本结论。作者认为,如果说哈贝马斯理论中的“公共领域”更多的是具有一种理论批判意义,那么当下微博传播的发展则为公共领域的拓展提供了一种大众舆论与公共参与的新途径。
[关键词]:微博、公共事件、话语权、公共领域
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也随之带来了迅速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广泛影响着社会生活。,大量的社会性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而目前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微博。自2006年起最早最著名的微博Twitter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和流行后,国内也相继涌现了大量类Twitter网站运营微博。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0中国微博年度报告》显示,。 http://news./o/2010-12-28/
其中2009年8月14日由著名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的微博服务在短短数月内一跃成为了目前中国用户人数最大的微博产品,截至2010年3月,新浪微博用户已经超过500万 http://ent./s/m/2010-04-17/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公司和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117人参加),%的人关注微博。%的人已经使用微博,%的人正打算用。可以说,微博已经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今天,你‘围脖’了吗?”成为了最新的日常问候语。被中国网民亲切的称呼为“围脖”的微博,作为网络时代又一新锐元素,无意却必然的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活。
从2009年7月29日微博鼻祖Twitter把首页那句经典的“你在做什么?”(What are you doing?) 的问句换成为一个祈使句:“分享和发现世界各处正在发生的事。”(Share and discover what's happening right now, anywhere in the world.),到伊朗抗议活动由于Twitter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被称为一场“Twitter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微博在平时也许是一个便于“围观”的散漫电子社交村落,但在重大新闻发生或社会问题凸显时,它又成为信息中心,以前所未有的高效集聚、吸引并号召其用户参与到信息传播和舆论扩散中来。可以说,当下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讨论。那么,这样一种微博现象能否形成一个信息时代的“公共领域
”,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正如而吉登斯在《现代性和自我认同》中所说的那样,由于高科技所导致的时空关系的扩张和自我认同在地方化与全球化辩证两极中的重组,现代社会学的研究主体受到了挑战。而信息时代的后现代社会学,“说到底就是网络社会学”。(夏学銮,2004)当代许多学术性及一般性评论都倾向于认为网络将在21世纪导致广泛的社会变化,同时我国目前处于快速的社会转型期,互联网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因此,本文尝试在社会学的视野下结合社会学中公共领域理论对微博形成公共领域的可能性进行探讨研究。本研究可以说是网络媒介建构公共领域的研究中的一部分和延续,对于整个宏大的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实证意义和启发作用。此外,笔者还希望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研究,引起人们对“微博热”现象背后社会意义的广泛关注,促进人们对公共事件发展的现实关注与相关行动的社会参与,从而推动中国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是一项以个案研究为方法的定性研究, 作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和网络信息资料收集的分析,来对公共事件背景下微博现象与公共领域的形成可能进行探索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取向。
微博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