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城镇建设.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10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0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
引言:
尽管早在1984年的著名的中央1号文件中,就已经明确提出“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但在八十年代的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中,农民如何进城、“开发区热(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各地大办开发区导致经济高速增长)”滥占耕地引发出的矛盾愈演愈烈,小城镇建设及其相关的政策问题,才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讨论.
1995年4月,中国国家体改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农业部、民政部、公安部、统计局、国土局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并于当年11月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小城镇建设高级国际研讨会”;1996年,该11部委又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约180万美元的研究资助,,国家级试点城镇已经扩大到100个.
本文作者作为农业部的代表,参与了11部委对该项目的协调指导,,我们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强调指出:考虑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
,中国农村小城镇建设在人口压力大而资源严重短缺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之下,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城镇,而是通过城镇发展过程中资本的集聚和人口的集中,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改革农村社区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通过培育城镇积累功能和自我发展机制,使已经非农就业的、过剩的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从而减轻有限的农地已经超载的农业人口负担,以保证中国农业有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近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使我们意识到:在本世纪末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目前这种制度软约束条件下的行政控制,实际上不能有效抑制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严重亏损压力下,对耕地“农转非(从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写作本文之目的在于立此存照,并再次提醒各方面政策制定者应承担的历史责任:长期受制于资源短缺之苦的中国人,必须能够找到一种相对较低成本的制度类型,以便在不可遏制的现代“圈地运动”中,得以说服地方政府采用某种既对国家、集体、农民三者都有利,又能有效地促进地方城镇化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新办法.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紧约束
1、基本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上下5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在土地资源被高度开发的同时,(1303年),,因此形成了中国最基本的国情矛盾──人地关系的高度紧张.
从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化表中可以清楚看出,,下降了7倍.
中国历代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公元年人数(万) 耕地(百万亩) 人均耕地(亩)
西汉2 5900 827
东汉105 5320 535
盛唐755 8080 1430
宋初976 4040 255
明朝1381 5900 367
明朝1600 12000 500
清朝1662 8300 713
清朝1774 26800 986
清朝1840 42027 1365
清末1900 44571 1437
1920 48855 1516
1935 53276 1588
1949 54167 1468
资料来源:1840年前数据转引自郭庆:《现代化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P43; 1840年后数据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P195.
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大多以垦荒、,而且一度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但在人口政策一度失误而且人口基数过大的作用下,已经不可能扭转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趋势.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口与耕地变动情况
年份 1949 1952 1957 1965 1978 1987 1990 1994
总人数(亿人)

中国小城镇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pod0b
  • 文件大小100 KB
  • 时间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