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论文
对柏拉图囚徒的困境的一些思考
院系: 应用社会科学系
年级: 08级
专业: 哲学
作者: 陈宇祥
学号: 2008108027
对柏拉图囚徒的困境的一些思考
摘要:分别从三个角度,运用类比举例子的方法,结合个人思考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进行浅显分析,以求对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一些暗含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含义进行分析。从文学比喻角度;哲学上的认识论角度;以及人的自由问题的小小讨论,这三个方面对囚徒的困境即洞穴比喻进行分析。以求从囚徒的困境中发掘一些有益于当下的东西能出来。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比喻;理念;囚徒;枷锁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第七章中,有一段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其中苏格拉底有过这样的一个比喻: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有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的上方,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同时有一堵低墙。在这堵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又有些别的人。他们手中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让他们做出动作,这些人时而交谈,时而又不做声。于是,这些囚徒只能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他们将会把这些影像当作真实的东西,他们也会将回声当成影像所说的话。
此时,假如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被迫突然站起来,可以转头环视,他现在就可以看见事物本身了,那么他会觉得那个现象更真实呢?是以前墙壁上的影像,还是现在的真实的图景?或者他对现在看到的图景产生怀疑而以为是在做梦呢?而接着假如有人把他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当他看见了大千世界的美景, 他是否会真正的“醒来”,回身去解救他的那些同伴呢?而如果同伴们不相信他,会不会把他当疯子处理掉呢?
洞穴比喻(以下简称为“洞喻“)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的比喻,总的来说,这个隐喻有两个层次,一层是洞内的影像, 一层是洞外的真实。我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去思考:1昏睡与呐喊;2假象与真实;3局限与超越。
昏睡与呐喊
在《理想国》中洞喻是以一种对话式的文学性语言叙述的,只要是文学性的语言就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性。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指这种文学上的不确定性。在帕拉图的那个时代好像还没有比较严密逻辑言语论证,这一柏拉图哲学论述上的缺陷有亚里士多德后来的逻辑学所弥补。柏拉图这种文学性的语言一来给后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去阐发他的思想,二来也造成了后人难于理解柏拉图当时想要真正的表达的准确的思想,也就使后人在理解柏拉图洞喻上,产生比较大的难度。真正的柏拉图思想被蒙上了一层美丽的面纱。
洞喻是一个隐喻,柏拉图想要给昏睡的世人一种振聋发聩的警醒。当时历史背景是由于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失望,对苏格拉底的死的愤怒,对僭主政治的不满,从而产生一些内心消极的失望情绪,正是由于这种对现实政治制度的不满,才使柏拉图努力在《理想国》中去建构一个“哲学王”乌托邦式的社会。正是由于对那些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不分是非的雅典公民的不满和对没落的民主制度的不满,柏拉图曾经说它是最坏的制度。从使他而产生出一种唤醒世人的愿望。这个是从当时柏拉图的历史背景上分析,逻辑上是不矛盾的。
那么柏拉图想要传达的是否就是像鲁迅的铁屋子比喻想要传达的一样,鲁迅
柏拉图囚徒的困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