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何错之有?按:本文初稿于2004年底,当时即兴有感而发,后因故未能发表,搁置至今。盖因杨先生演讲话题,恰好大多与本人研究方向一致,故斗胆略作评议,借此抒发个人见解,以加深学界认识所涉诸问题。拙文本是一气呵成,难免有失误和错判,亦望有识者察鉴之,给予批评指正!为保持该文原貌,此次仅作个别修订。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刍议
谢金良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学术演讲中,简要阐述了《易经》对中华文化的重要影响,并侧重指出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与《易经》的影响有密切联系。基于该论点的重要性,本文直接以演讲稿的文本作为探讨对象,择取其中要点进行评议。本文认为:杨先生的论点虽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在其演讲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论证,多处存在常识性错误,可以说是难以令人信服。
[关键词] 杨振宁;《易经》;中华文化;近代科学;汉语;审美观念
2004年9月3日,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杨先生在演讲中,明确提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等一系列观点。之后不久,在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10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11月20日)等重要场合中,杨先生仍坚持自己的观点。杨先生的观点刚提出,就震惊学术界,并立即引发各界人士的激烈讨论。各种讨论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上。在众说纷纭的争论中,对该观点集中体现了三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该观点的论证存在不少常识性的错误,是对《易经》文化的误读,因此表示反对;二是认为杨先生是敢于说真话的人,揭示了《易经》文化的负面影响,因此表示赞成;三是认为该论题没有实在意义,论点有对也有错,故不置可否。从当时网上讨论的情况来看,持第一种意见的占多数,但持第二种意见的也为数不少。面对争执不下的讨论,各执己见,不少讨论都开始离题,而对杨先生的讲演稿文本内容仍缺乏认真细致的思辨。因此,摆在人们面前的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杨先生所论是否可信?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为了避免离题的争论,必须回到演讲稿的文本,回到《易经》影响中华文化的史实,运用史实材料来检验杨先生阐述观点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才能明白事实的真相。有鉴于此,本文拟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杨先生演讲稿文本依照语段次序进行较为详细的评析。必须郑重声明,本文将侧重从“纠错”的角度来品评文本,目的是力求如实发现杨先生在具体论证细节方面的疏漏和错失以便做到客观公正地评判是非,完全没有以此批评杨先生及其论点拥护者的意思。个人见解难免会出现失误,笔者也热切希望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针对本文遇到的一系列学术问题展开深入的批评和探讨。
一
本文所引用的杨先生演讲稿内容,不是根据他演讲的录音整理稿(按:录音稿与本文所引用的文稿文字上有些地方表述不同,但主要观点完全一致,区别在于录音稿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具体,也比较口语化,可是却有个别地方表达不清。要全面理解杨先生的观点必须
《易经》何错之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