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疼痛及护理
疼痛的定义
与实际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或者可以用组织损伤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体验。
疼痛的含义
痛觉:一种意识现象,属于个人的主观知觉体验,会受到人的心理、性格、经验、情绪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患者表现为痛苦、焦虑。
痛反应:指机体对疼痛刺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如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出汗、骨骼肌收缩等。是机体的重要保护机能。
三个特征:
1. 疼痛是个体身心受到侵害的危险警告。
2. 疼痛是一种身心不舒适的感觉。
3. 疼痛常伴有生理、行为和情绪反应
疼痛是个体在身、心两方面同时经历的感受
身体疼痛:身体某一部位感觉不舒适。如手指切割伤。
心理疼痛:精神方面的防御功能被破坏,个体的情绪完整性受到伤害。如失去亲人引起忧郁和伤心。
疼痛发生机制
疼痛由能使机体组织受损伤的伤害性刺激所引起,是一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性适应方式。其形成机制包括周围神经机制和中枢神经机制两个方面。
疼痛的分类:程度、性质、原因、发生的急缓。
微痛:似痛非痛,常与其他感觉复合出现,如痒、酸麻、沉重,不适感等。
轻痛:疼痛局限,轻微。
甚痛:疼痛较重,出现疼痛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
剧痛:疼痛较重,痛反应强烈
刺痛:锐痛或快痛(浅表痛)位于体表或粘膜(角膜和牙髓最敏感)
定位明确,痛觉产生迅速,消失也快,无明显情绪反应。
灼痛:慢痛或钝痛(深部痛内脏、关节、韧带、骨膜痛定位不明确,产生也慢,难以忍受,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酸痛:感觉定位差,痛觉难以描述,较强的情绪反应。
创伤性疼痛:因暴力导致骨关节损伤所产生的疼痛,属于急性疼痛。
病理性疼痛:因损伤、感染、结核等使机体的骨和关节发生某种病理性改变如骨关节的化脓性感染、结核、骨肿瘤、运动系统慢性损伤等。
心因性疼痛:也称为精神源性疼痛,是由妄想和幻觉引起的。如截肢患者的患肢痛,在肢体被截除之后,患者总感觉肢体像未截除一样疼痛。
急性疼痛:发病急、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在短时间或经处理而消失的疼痛。如创伤、手术、急性炎症、心肌梗死等。
慢性疼痛:发病缓慢、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或超过正常治愈时间,或疼痛缓解后数月至数年又复发者称为慢性疼痛,如慢性腰腿痛、晚期癌症痛等。
:头痛、肩痛、上肢痛、胸痛、腹痛、腰背痛、下肢痛、肛门、会阴痛等。
疼痛程度的评估法
(语言)描述评定法(VDS)
(VAS)
(NRS)
(FES)
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语言描述评分法)
疼痛的分级
0级:无痛
1级(轻度疼痛) :有疼痛感,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
2级(中度疼痛)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
3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疼痛对生理的影响
统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可能反射性地抑制胃肠道的功能,平滑肌张力降低,而括约肌张力增高,临床上患者表现为术后胃肠绞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膀胱平滑肌张力下降导致术后患者尿潴留,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
术后疼痛可使心电图出现T波及ST段的
疼痛病人的护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