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研究
社工资讯 2010-05-01 16:45:00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进入二十一世纪,上海的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提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新时期的发展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整合社会人力资源,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互动,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围绕和谐社会“人”的建设这一主题,上海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建设,培育专业化的社工队伍,改进公共管理,改善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全民参与义务工作,扩大社会参与,增进社会认同。
建立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培育一支专业社工带领下的全民义工队伍,是对社工、义工这两种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是实现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社会化的新方式。本文通过阐述建立“两工联动”机制的社会意义,疏理“两工联动”的主要概念及要素,探索“两工联动”的发展模式,结合“两工联动”实践活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本市建立社工、义工“两工联动”的发展对策。
一、建立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的社会意义
(一)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要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是实现这两种和谐不可或缺的力量。中共上海市委在《关于本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就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完善社会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激励扶持制度,推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公共管理和社会援助等活动。”
社工、义工“两工联动”,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社工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助人者,针对个人及社会问题,可提供系统有效的工作方法。义工则可以承担大量非专业性的工作,为社工的服务提供人力支撑。两者联动能够优势互补,共同致力于一些预防、补救性工作,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采用“两工联动”的机制开展吸毒人员的帮教工作。组建了一支370余人的禁毒专业社工队伍,发展禁毒志愿者636名。社工、义工联动,在防止药物滥用、帮助吸毒人员重返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工、义工“两工联动”可以传递社会关爱、传播社会文明,播撒和谐社会理念。社工将“平等”、“接纳”、“分享”等理念传授给义工,而义工又将这些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实现了全社会关爱的延续和文明的传递。两工联动可以播撒“爱心”和“文明”,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和共同理想。上海市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的社工在开展社区青少年服务时,招募了热心青少年服务的义工4505人,并按照社工与义工1:5的比例进行配备。通过社工与义工的共同努力,该中心为全市61422名社区青少年建立了档案,提供个案服务32544人次。开展外围访谈149827人次,以各类方式接触服务对象307940人次;开展小组工作279个,7995人次参与;开展社区工作2866个,67810人次参与。社工、义工联动,扩大了青少年服务的受惠面,实现了社会关爱的广泛传播。
社工、义工“两工联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扩大社会和谐。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离不开一个广泛参与的公民社会。而社工和义工正是构建公民社会的基石。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发动群众,群众参与义工,义工协助社工。通过两者联动,引发的循环效应,可以使社工理念、义工精神深入人心,吸引社会各界的人士投入“服务社会、奉献关爱”的行动中,社会参与的范围与层次得到不断延伸和扩展。人们在群体互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在服务和奉献的过程中,增进了人际和情感的交流,培养了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扩大了社会和谐,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有利于满足社会服务的需求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有260多万,在全市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截至2005年底,。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资源相当紧张,供需矛盾突出。根据民政事业“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上海将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事业的投入力度,建成10万张养老床位,居家养老服务覆盖25万人,设立经常性社会捐赠点500个;深化社区建设和民间组织管理的改革,新增社区类民间组织1万家以上,组建一支3万人的职业社工队伍和一支30万人的社区义工队伍。在这
社工义工联动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