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从第一章中我们知道贸易的基础在于贸易各国之间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别。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着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呢?在对俄林原理检验中产生著名的“列昂剔夫之迷”又应如何从理论上作出解释?伴随二战后出现新的国际贸易新形式,在传统理论已经显得越来越脱离现实时,又出现哪些新的国际贸易理论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本章将首先阐述俄林原理,并从对“列昂剔夫之迷”的分析引入一些现代和当代的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资源禀赋与俄林原理
按照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是各国生产要素生产率的差异。但如果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相同,即1单位生产要素的效率各国都一样,那么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1879-1952年)和他的学生俄林(Bertil Ohlin,1899-1979年)创建的“资源禀赋论”(doctrine of factor endownment), 即H-O理论加以说明。
一、资源与贸易
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在一篇论文中使用了不同于新古典学派的要素分析法,并且指出;如果两国喜好和生产技术一致,那么存在比较优势和互利国际贸易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二是不同的产品在生产中使用要素的比例不一样。并且还提出,自由贸易具有使要素收益平均化的倾向。然而赫克歇尔本人并未对此进行严密的论证。
他的学生俄林,循着赫克歇尔的思路,根据与之同时代的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Cassel)的价格理论,对国际贸易进行了独创性的研究,并在1933年发表的《区间贸易与国际贸易》
理论要点*
如果各国要素的价格比例不同(包括地租、工资、利息率和管理的利润),则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成本比率不同,各国的产品价格比率也将不同,从而为贸易提供了基础。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各国地租、工资、利息率和管理的利润等生产要素价格存在差异,赫克歇尔- 俄林理论认为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造成的。
理论假定:从国内需求方面看,假设(1)各国的需求偏好相同,同时又假定(2)各国的生产函数相同,从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比例相同。因此,(3)各国要素价格比率的不同就在于要素供给的差异上。一国要素供给丰裕,该要素的价格就相对低廉,反之,一国生产要素稀缺,该要素的价格就相对昂贵。
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一国应生产和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5
下图清晰表示所有经济力量如何共同确定最终价格*
生产要素分配
商品价格
要素价格
技术
要素供给
要素派生需求
商品最终需求
偏好
说明:上图表示
(1)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和需求的偏好共同决定了对商品的需求。
(2)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可以从对最终商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
(3)对要素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了要素价格。
(4)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各国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确定了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二、两要素经济模型*
1、两要素经济模型的假定前提
(1)假定为一个本国经济。生产和消费两种产品:钢铁和粮食。每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投入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L:劳动力总供给;K:资本总供给。w:每小时劳动的工资率;k:单位资本的利息。生产单位钢铁和单位粮食可以使用的资本和劳动力组合如下:
说明:图2 – 2中QQ为等产量线,C1C1,C2C2为等成本线。
8
图2 – 2 最佳生产点*
L
C1
C2
0
C1 C2 K
QQ
A
B
(k / w)2
(k / w)1
QQ等产量线的斜率为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种产品的边际产量之比,即MRTS = - MPs / MPf,其中MPs 为钢铁的边际产量, MPf为粮食的边际产量。
等产量线表明,厂商在生产同等产量时,有多种要素组合方式进行生产。实际上,生产者会做何种选择生产点,受厂商等成本线约束。其中等成本线的斜率= - k / w。
显然,当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相切时,企业为最佳要素组合点。MPs / MPf = k / w。这表明生产组合取决于利息和工资的相对成本。当k / w增大时,表明工资成本降低时,企业将选择更多的劳动力,更少的资本,如图2 – 2的A点;反之,当k / w减小时,因为资金变得便宜了,企业将选择更多的资金,更少的劳动力,如图2 – 2的B点。因此,要素相对投入比率与要素价格相对比率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如图2 – 3所示:
要素相对投入比率与要素价格相对比率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2004-9-16
10
图2 – 3 要素价格与投入比率*
利息-工资
国际经济学课件第二章_现代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